文/本报驻呼和浩特丁铭哈丽娜魏婧宇
被茫茫林海覆盖的大兴安岭林区,生长着大片独具北极寒区特色的兴安落叶松(泰加林),存在着适应极寒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拥有极具北极寒区特征的文化生态环境,使之成为的“北极秘境”。多年来,对这里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进行了严格保护,做出了让世界为之称赞的贡献
走进的“北极秘境”
鹿铃声如微风拂过林间,一只脖子上系着铃铛的驯鹿带着鹿群,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皑皑白雪中缓步走出,身着“使鹿鄂温克”鹿皮短袍的猎民古革军已备好豆饼,冬季森林里积雪将近一米深,驯鹿觅食困难,需要豆饼填饱肚子。
“使鹿鄂温克”一般指的鄂温克族敖鲁古雅部落,他们和驯鹿都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活跃在北方大兴安岭松海密林中。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乡长张万军对本报说,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是唯一以饲养驯鹿为生的人,历史上被称作“使鹿部”,有“最后的狩猎部落”和“世界级的狩猎部落”之称。
冬日的大兴安岭被皑皑白雪覆盖,宛如童话世界。(连振摄)
白兰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多年从事北方少数民族研究。她说,北极地区有许多民族以放牧驯鹿为主要生计方式,而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的“使鹿鄂温克”也放牧驯鹿,是因为这里有北极寒区特征的生态环境。
驯鹿属环北极动物,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苔原、山地和林区,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挪威萨米人、俄罗斯埃文基人、蒙古国查坦人都是驯养驯鹿的民族。
白兰说:“驯鹿多生活于苔原高地,主要以苔藓为食。而广泛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就是北极苔原树木线向南延伸到境内的北方塔形针叶林带,所以北极动物驯鹿能在这里找到食物,并赖以生存。”
泰加林是世界最大也是独具北极寒区生态环境的森林带类型,其显著特点是生长在耐极寒环境。大兴安岭林区是极为寒冷的地方,而驯鹿生活的根河市是全国最冷的地方,全年平均气温仅为零下5.3摄氏度,被称为“冷极”。
位于大兴安岭之巅的静岭林业检查站是“冷极”之极。内蒙古森工集团根河森工公司党委副书记陈远介绍,年12月31日凌晨,在这里测出零下58摄氏度的极端最低气温。如今,在距这里14公里的地方已建起了“冷极村”,并成为冬季热门旅游打卡地。
苔原、驯鹿、“使鹿部”;极光、极寒、泰加林……大兴安岭到底雪藏多少与北极相关的“秘境”目前还很难确定,但至少在与北极地区土著人交往上,搭建起了和北极驯鹿文化交流的桥梁。
张万军介绍,年6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5个猎民部落加入了世界驯鹿养殖者协会,成为这个国际民间组织成员,并于年举办了第五届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展现了与北极土著人组织的良好合作。
参与北极事务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年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北极事务的参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年,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年5月15日,北极理事会8个成员国一致做出决定,同意加入理事会,成为正式观察员。年,发表了《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了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政策主张。
当前,北极活动的重点主要包括北极科研、北极保护、北极合作三个方面。探索和认知北极是北极活动优先方向。从年起,以“雪龙”号科考船为平台,成功进行多次北极科学考察。年,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成“北极黄河站”。至年9月28日,已圆满完成12次北极科学考察。
同时,坚持加强北极保护,积极推动北极合作。在应对北极气候变化、保护北极独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尊重北极多样化社会文化以及土著人历史传统,举办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等方面,加强与各方的交流与合作。
保留北极文化的“活化石”
初春的大兴安岭,依旧是松桦相依,白雪皑皑。地处林海雪原的鄂伦春非遗馆里,29岁的鄂伦春族姑娘吴晨丽正在制作“阿汗”(桦皮盆)。在她身旁,鄂伦春族非遗传承人吴玲芝耐心地为她指导拼接、缝制技巧。
在政府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