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驼鹿典型泰加林居民东北大小事儿 [复制链接]

1#

中国泰加林最大的哺乳动物非驼鹿莫属。驼鹿是典型的北方针叶林食草动物,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和东北大兴安岭林区均有分布。

驼鹿母子行走在沼泽湿地边。驼鹿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动物,它们喜欢在林中平坦低洼地带和林中沼泽活动,几乎不会远离森林。(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我国泰加林冬季最低气温可达-53℃甚至更低。极寒之下,仍然生活着一些顽强的野生动物,比如驼鹿。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动物驼鹿是泰加林的“常住居民”,它们因高耸的肩部、细长的腿部和高大的身躯似骆驼而得名,2.6米的体长、2米的肩高、千克的体重,块头也跟骆驼相当,远大于普通*牛。

驼鹿属典型的环北极亚寒带针叶林动物,多在林缘沼泽地带活动,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在北美洲,人们称驼鹿为“moose”,而在欧洲,人们称驼鹿为“elk”(“elk”在北美洲被用来称加拿大马鹿)。动物专家们认为欧亚驼鹿和北美驼鹿为不同的独立的物种。

中国的驼鹿目前仅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尔泰山一带,其中,大、小兴安岭分布区不仅是亚洲驼鹿分布的最南部边缘种群,也是世界驼鹿最南分布的种群之一。

驼鹿缘何偏爱泰加林?

驼鹿属于典型的气候敏感性动物,从全球分布来看,很显然它们怕热不怕冷,它们的温度适应策略或与驯鹿、北极熊和企鹅有相似之处。那么,驼鹿在温度适应过程中其生态适应机制是怎样的呢?

从生物学角度,人们发现,驼鹿对高温的忍耐性较低,在生境选择时,驼鹿会避开高温区域: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驼鹿通过增加新陈代谢率以调节内稳态,但存在耐受温度的关键阈值,即冬季高于-5℃、夏季高于14℃时,会增加其呼吸速率和心脏压力,导致取食减少和体重下降,进而威胁其生存。

此外,通过驼鹿代谢研究表明,驼鹿对热容忍度极低,而对冷环境较为适应,尤其是夏季温度限制了其南缘的分布边界。从生态学角度发现:晚春温度的增加是驱动驼鹿向北、西北退缩的关键生态因子,年均温、最暖季均温、年降水、平均日较差也是影响驼鹿生境分布的主要因子。当夏季温度超过20℃时,驼鹿会选择有更高、更密林冠层的区域作为栖息地,这种栖息地选择行为与低温环境条件下明显不同。

当然,虽为庞然大物,但作为极寒之地的“居民”,驼鹿也有独特的生存本领:驼鹿的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动作相当灵活,受惊吓时奔跑时速可达16-17千米以上。

偏爱河谷,邻里关系很微妙

驼鹿属于典型植食性动物,大型精饲者,可取食植物种类高达70多种,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这些食物从类型上可分为四大类:枝叶类食物、枯叶类食物、草类食物。

夏天,驼鹿喜欢在沼泽湿地觅食。驼鹿的角呈扁平的铲子状,而不是枝杈形。每年脱换一次。角的叉数与年龄有关,初生角为锥角,第三年分出2个叉,第五年分出4-5叉,第六年后不再有规律。仅雄性长角。(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不同季节,驼鹿取食植物种类和类型存在差异。春季、夏季和秋季,驼鹿的食物种类随着树叶的展开和草本植物的生长而不断增加,尤其是对水生植物的摄取量明显增多,说明水生植物的采食对于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食物质量有重要影响,驼鹿春季、夏季和秋季取食水草,是为摄取丰富的矿物质和氮元素;此外,驼鹿夏季除取食水草外,也会取食一定数量的桦属和柳属等灌木的枝叶。冬季,由于北方林区严寒的气候,草本植物被雪被覆盖,沼泽池塘等封冻,驼鹿主要以桦属、柳属、杨属和榛等灌木枝条为食。

两头雄性驼鹿在顶架。驼鹿雄兽经常击角顶架,特别是在发情期。(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驼鹿在大、小兴安岭地区的栖息地类型,主要包括兴安落叶松林、杨桦林、蒙古栎林、白桦林、白桦-蒙古栎混交林占优势的柳树灌丛及沼泽植物等。在不同的林型中,驼鹿对食物丰富度、隐蔽度和雪深、人为干扰等栖息地因子,表现出明显的偏爱或回避;而对坡向、坡位、坡度、海拔等因子选择不明显,利用采伐迹地较多。

随着季节的改变,驼鹿的栖息环境由于采食活动存在季节性差异,它们夏季多栖息在水边或沼泽中,秋季栖息在山腰或向阳处,冬季向山顶移动,栖息在背风朝阳处。此外,夏季山谷地带的驼鹿种群比例高于冬季,而冬季,山谷地带积雪更深,驼鹿会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自然界中,驼鹿的天敌主要是狼和棕熊。在北美森林中,驼鹿是狼的主要食物来源,由于驼鹿奔跑速度很快,狼群往往采用轮番追击的“疲劳战术”以消耗驼鹿体力直到殆尽泰加林生灵为止。猞猁和貂熊也是驼鹿的天敌,它们大多袭击幼崽,以及年老、患病、体弱的个体。

与驼鹿存在资源竞争关系的有马鹿、狍、野猪等。从种间互作关系来看,驼鹿与狍是存在食物资源竞争的典型代表之一,相关研究表明狍比驼鹿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力和资源竞争力;此外,驼鹿和狍存在一定程度的栖息地分离,虽然如此,驼鹿和狍的种群分布均与食物资源的分布有关,即食物资源越丰富,驼鹿和狍越易共同出现在同一区域,说明食物资源的空间分布驱动了驼鹿与狍的生态位重叠,二者并未由于竞争关系而产生完全的栖息地分离。

一只雄性亚成体穿越森林沼泽。泰加林就是这样,河流湖泊密布,林间还有不少这样的水洼沼泽。(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种群发展有喜有忧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快速发展的林区经济建设影响,我国驼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栖息地质量遭到严重破坏,分布区向北退缩态势日趋明显。

研究者通过分析黑龙江省驼鹿的历史数据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20年间,驼鹿在黑龙江省的分布区不断向北退缩,许多曾经有驼鹿分布的市、县和林场内的种群已经绝迹,其他尚存的自然种群的数量也在显著减少。历史上,我国东北地区的驼鹿曾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的完达山区,并相互连接在一起。20世纪初,完达山区已无驼鹿足迹可寻。从总体趋势看,整个20世纪,驼鹿在中国境内的分布向北退缩了4个纬度。

年,研究者的样线调查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驼鹿种群数量为±只,相比年该区域内的±只,减少率12.2%,年均减少率为2.16%。年,内蒙古大兴安岭驼鹿栖息地总面积约平方千米,与年相比缩小21.8%。保护和拯救驼鹿野外种群迫在眉睫。

秋天,一只驼鹿在水中取食,它们的大长腿在沼泽地特别有生存优势。(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年我国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驼鹿从原来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地位的升级,一方面表明这个物种急需加强保护,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驼鹿种群衰减已经引起国家重视,未来或有扭转趋势的希望。

从驼鹿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角度,我们建议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比如:1.对驼鹿及同域分布物种的种群和生境进行长期多尺度的动态监测和管理;2.可在驼鹿分布区内适当控制狍的数量,以减轻驼鹿的种间竞争压力;3.应加强对异质性生境的保护和管理,采取适当的森林抚育伐方案,以提供适应于驼鹿的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生境;4.林间道路是偷猎者的主要通道,对驼鹿的运动有重要影响,应对其进行有效封堵,并且尽量提高道路两侧的植被盖度和隐蔽条件,减少道路对驼鹿的影响,改善驼鹿的生境质量;5.在食物资源匮乏时期,应大力保护驼鹿栖息地的植物资源,并提高驼鹿主要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减少外界环境压力。(包衡杨琨姜广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