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专治白癫疯的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作者/牧风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书,一位90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她用着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她与她的民族的故事。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读着这本书,能够让读者把自己融化在那额尔古纳河右岸,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民族的故事之中。书中描写了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故事。中俄边界、与驯鹿相依为生、风葬、鹿铃、白桦树、兽皮、萨满的跳神,这个故事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百年的历史。百年里,这个部落历经无数风风雨雨:天灾、瘟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以及现代文明的侵扰……
这个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他们在大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书,借“我”的口,讲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叙述了一部鄂温克民族的史诗。深居森林中的鄂温克人,经历了从清末到新世纪的历史巨变。故事叙述了鄂温克人的生活,自然、生动、诗意、悲情。最后,几乎都走了,剩下一个九旬老太、孙子、驯鹿,还有比他们都老的火,字里行间里勾勒出一个民族的百年兴衰。
故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切是那么简单淳朴、美好温馨。他们与自然融合得那么和谐美好,远离世俗凡尘的喧嚣,享受着自然的乐趣。生活在森林里,过着与人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有虔诚的祖鲁神,有驯鹿,有迁徙,有额尔古纳河周围数不清的没名字的河流。在鄂温克民族的沧桑故事里,述说了他们与大自然的草、木、石、兽平等的生存权利。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阴里握紧了自然的手,与大自然一起去感受生命的变化,感受“众生平等”。这是基于对天地和谐的期望,是对精神灵魂归属的寻求。
故事里还表现了“爱、宽容和救赎”的伟大主题。在人与自然的大主题下,述说了美丽的爱情。如母亲达玛拉,年轻时与兄弟俩相遇,兄弟俩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以射箭一决胜负,最终林克成了达玛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萨满孤独终生。鄂温克人信奉萨满。在小说中,萨满确实具有神力,能呼风唤雨,救人性命。可是萨满也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妮浩继承了尼都萨满的衣钵,可是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一个孩子。但是身为萨满,她的职责就是救命,最后,妮浩为祈雨救火而死。她是一个悲情的女人。少数民族人身上有着巨大的包容和温暖,如作者所说,大自然向他们敞开了美好而和谐的一面,也给了他们严酷而凄清的一面,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与无奈。特别喜欢作者迟子建说的一句话:“如果说山峦给予我的是勇气和激情,那么大海赋予我的则是宽容的心态和收敛的诗情。”小说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爱人也要宽恕人,只有爱和宽容,才能让你的心灵得到永恒的救赎。
小说具有质朴简洁宁静美好的语言。小说中陈述了人物平静质朴的生活方式,纯洁简单的爱恨情仇,静静流淌的河水,丰腴美好的绿茵之地。小说优美的语言犹如一泓清澈的山泉,一遍遍洗涤着读者的心灵。书中没有繁冗的道理陈述,整本书的故事主线明确,在描写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修辞,使读者不得不赞叹作者想象力之丰富。文章以诗意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描述了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其中蕴涵着爱情、友情、亲情,它们掺杂、交织在一起,让人类最美好、最淳朴的情感凸显出来。他们的爱恨皆刻骨铭心,敢爱敢恨中,挣脱了命运的束缚;而一次次生死离别又道尽了感情的沧桑、命运的无常。
迟子建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作家,也是一个文笔相当细腻的作家。小说带给读者的不仅是,遥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的传奇故事所具有的民族震撼,还有对一百多年来,鄂温克人的历史变迁的沧桑感。在作品里,生命的消逝就是转瞬之间的事。林克被闪电夺走生命,拉吉达死于严寒,瓦罗加在与熊搏斗中死去……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死亡,重复着喜悦与悲伤,痛楚会转化成温暖,心中又升起了希望。
迟子建写出了她独有的来自大兴安岭古老的故事,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丰盈饱满。迟子建的文笔真的很棒,尤其对某些画面的描写,极具画面感。令读者读到某处,脑海里马上能浮现出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茅盾文学奖如此评价此书:从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出,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社会所淡漠的人类理想精神的褒扬。
这是一部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小说,令人读之而内心震撼,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牧风,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欢写作、摄影。有些许作品发表在省市级报刊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