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给自己画好一个圈少数派投资 [复制链接]

1#
人亦是动物。人世间但凡能用物质和利益衡量的事情,通过对大自然界生灵的观察,无论是类人的猿猴类、哺乳类;又或是昆虫类、鸟类,您都可以在这些动物之间找到原型,发现人类行为的影子。而且与人观察人不同的是,人对于动物往往不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排斥”,所以从中得到的启发以及警示也更为直接和客观。比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动物界,为了吸引和争取异性,动物一般会展示自己最漂亮的皮毛,而这时,它也是最容易受到同类或是天敌攻击的时候,所以往往会出现较大的伤亡率。比如,人类有“骗婚”行为,动物中的萤火虫也会有,它可以模仿别的萤火虫发光的模式,把异性吸引过来,然后再把这些异性吞食。比如驼鹿。驼鹿,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一般体长为-厘米,肩高-厘米,体重平均可达公斤,堪称食草动物中的庞然大物。驼鹿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所生存的寒带环境极其严酷,因此,驼鹿进化出了许多高超的生存本领。除了拥有灵敏的听觉与嗅觉,驼鹿不仅能够以55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在雪地中奔跑数小时,还具有高超的游泳技能,潜水下探五六米觅食水草更是家常便饭。同时成年公鹿还会生长出鹿类中最大的掌型鹿角,无论是在同类竞争或是与天敌的生死搏斗中,巨大的鹿角都是驼鹿无坚不摧的武器,甚至在与棕熊的斗争中都不落下风。然而,这样的陆地霸主,有个最大的天敌——自己。因为它没有“边界”概念,当遇到危险来临时,即使面对自己不熟悉且还要庞大的事物,也敢主动攻击,比如汽车。所以在加拿大,经常能看到驼鹿倚仗身形巨大莽撞汽车后伤亡的惨剧。和驼鹿很像的是犀牛,同为食草动物中的霸主,皮糙肉厚,犀角锋利,能把敌人直接铲翻在地,在草原上也是称霸一方。但犀牛除非已无退路,否则从不攻击比自己还大的猎物。这两种动物,一样天生神力。但一个有边界,另一个没有。“边界”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极易被忽视。“习惯性低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是最常见的人类认知偏差之一。换言之,也就是人类通常会高估自己对未知领域的理解以及驾驭能力,其实大家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这就是巴菲特指出的许多失败投资者所谓的“不自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CircleofCompetence(能力圈),圆圈范围内的,是我们真正掌握的。那圆圈范围外呢?通常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一无所知的,而是人们觉得自己应该知道,其实不了解的事物。人性使然,人们习惯性基于自己不经分析的冲动、成见和癖性去理解事物,对自己不知道的做出低估的判断。我们可以随手拿起身边的车钥匙或者吹风机,并熟练使用,但如果让您详细阐述这些事物的工作原理,您会发现如鲠在喉,对于这些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您似乎知道,但又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人们对于周围绝大多数事物都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只是因为司空见惯,想当然的以为自己懂了,高估了自身的认知水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解释性深度错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是取决于个体,而是因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来描述一个概念,正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所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但语言作为一种思维表达的工具本身就是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的,是思维的一种降维映射,相比思维活动,它模糊且低效,具体表现在现实里就是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的欲言又止、词不达意。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导致大量信息的丢失,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世界的我们也必然会误以为自知其实却不自知。特别是当人们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您会觉得有一套“万能公式”,运用这个公式解决了问题A,亦可使用它去解决问题B。做了一笔成功的固收投资,您就觉得能搞明白央行的货币*策是如何执行;选对了一家带来高收益的量化私募,您就觉得能找到一家同样可以带来高收益的主观多头私募等等。这样的心理变化不仅仅出现在普通投资者身上。传奇的约翰·保尔森在获得8年史诗般的胜利后,先后进入自己不甚熟悉的领域,无论是做多*金又或是后期的押宝医疗,都让他犯下了足以载入史册的错误。原因无他:出圈却不自知。与上帝不同,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对人而言,无知不仅是必要的,且是合理的。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全知,他不就成了上帝了么?这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知道的越多,知道自己的无知也就越多,永远都会存在自己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AlphaGo为什么会做出人类围棋选手完全摸不着头脑的落子选择,原因就是我们试图在用人类的能力圈去定义机器的能力圈。人们为何时常无意识地跨出自身的能力圈呢?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不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这件事本就是每个人毕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然也不会由此引申出哲学三大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然而,大多数人在面对类似的选择时都会产生迷茫。在投资中,最容易产生迷茫的时刻,就是如何定义自己的风险偏好。无数人在开始投资前都会从书本或者专家口中得到相似的告诫:“只投资自身亏得起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到底亏多少才算是“亏得起”,因为这件事只有在自身真正经历的时候,才会形成切身的感性认识和生理感受,才会真的感到痛。但这个时候可能为时已晚,资本已经赔光。这正是因为人们自以为具备定义自身风险的能力,但其实并不具备所带来的后果。那怎么形成自己投资上的“边界思维”,画出自己的能力圈呢?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两种方法。第一步是借鉴别人的智慧。巴菲特常年秉承“不懂不投”的信条,“不懂”就是他的边界。他在年写给投资者的信中如此表述:

“投资者需要正确地评价一家选定的公司。注意选定这个词。你不需要对所有公司都了如指掌,你甚至不需要对许多家公司了解。你只需要对你能力范围内的几家公司都了解,并能够正确地评估他们,就可以了。这个能力范围的尺寸不需要很大。但是你必须知道,你的能力范围的边界在哪里。知道边界这一点,很重要。”

同时,对于选定的公司他也有一个直观的考察维度,因为对于选定公司的发展方向他没有办法控制,所以选定公司的领导对于自身能力圈的判断,就成为了选择投资标的重中之重的标准。这个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去选择一个正确的股票、公募管理人、私募管理人。第二步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去画出自身合理的能力圈。人的真正智慧,不仅在于意识到自己已经知多少,而且更在于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局限性。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具有理性能力,因此人类会力求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不仅要为自己的正常行为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甚至会为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也要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体现了人性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如果在我们投资时理性占了上风,投资者就会尽可能的谨慎的判定自己的能力圈,或许会导致能力圈比实际自身能力圈范围要小,但是不会出错;如果情绪占了上风,投资者就会忘掉或无视自己能力圈的边界,非理性的投资也由此发生。投资应该是一种最理性的行为,如果超出了投资者的理解能力,那就不要投资,只做自己完全了解的事。正如芒格所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待在你的能力圈里面。如果你不确定你的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那么意味着,你对自己所身处的领域,还不够了解。”所以,让我们先学会给自己画一个圈,它可以小,但务必要准确。往期文章回顾:欢迎你,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常胜”还是“长胜”将*,你更愿意做哪一个?好的决策,要降低“噪声”的干扰中证走强的背后——对风格切换的解释NFT,风口还是泡沫?不急不躁,长期投资地产行情的十字路口,如何做投资决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