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创今日荐书自然杂志年度十佳,首部北
TUhjnbcbe - 2023/11/11 20:10:00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刘悠扬

每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译林出版社近日出版了环境史学者芭丝谢芭·德穆思的力作《浮动的海岸:一部白令海峡的环境史》简体中文版,作为“天际线”丛书最新的一种,该书打破了以往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史叙事,从一种新鲜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曾被忽视的海洋生态景观。

▲《浮动的海岸:一部白令海峡的环境史》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作者:[美国]芭丝谢芭·德穆思译者:刘晓卉出版时间:年05月

年海洋日的中国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浮动的海岸》蕴含了对这一主题深具历史感的理解。作为首部关于白令陆桥(亦称“白令海峡”)——从俄罗斯到加拿大的北极陆地和海域——的环境史著作,它开创性地讲述了人类开发与北极生态演变之间复杂变化的历史,并获评《自然》杂志年度十佳图书。作者通过自然界的透镜,不仅生动描述了鲸、海豹、驯鹿、狼与土著人之间长久以来维持的能量平衡,而且揭示了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对白令陆桥所造成的破坏,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则愈发显得重要。

在德穆思的笔下,自然与人类的历史是相互交织的,人类及其观念与地域、动植物、矿藏资源等非人类部分彼此互动,相映成趣。德穆思凭借其在北极社区多年的生活经历,并结合与当地人的访谈及相关档案,揭示了部分人类的巨大需求与野心给这个资源有限的星球所带来的且将继续带来的变化和无法预知的后果,由此也引发我们更多地思考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世界海洋日,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也许会让我们对自然更增加一分敬畏。

人与鲸鱼:

从大肆屠戮到产生保护意识

芭丝谢芭·德穆思(BathshebaDemuth),美国布朗大学环境与社会史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北极地区的能源史与气候史。她曾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各地的北极社区生活多年,其性格形成期就是在白令陆桥度过的,亲身经历了与迁徙动物比邻而居的生活。

在本书中,德穆思对鲸鱼在19世纪和20世纪惨遭屠戮的悲惨命运作了真实的历史记录,鲸鱼们世代相传的智慧在德穆思的笔下栩栩如生:海上风平浪静时,鲸鱼会侧耳倾听;族群衰微时,鲸鱼会觉察警惕;当眼见家人被捕鲸船追逐的惊慌姿态,被鱼叉刺中后的血溅大海时,鲸鱼会仓皇逃窜。“也许鲸鱼借着鲸歌与咔嗒咔嗒的叫声诉说着过往。也许鲸鱼会奔走相告人类的心狠手辣——他们想要创造一个没有鲸鱼的世界。也许人类从未有过什么心理负担或者罪恶感。事实上,人类可能并且已经在脑海中建构了一个‘可以最大限度杀戮鲸鱼’的美好世界。人类建构的世界是基于杀戮的,这一点人类自己也没意识到。”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构想一个不以牺牲鲸鱼为代价同时又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一时期,商业捕鲸船队的数量开始下降,与鲸鱼相关的文化产品日渐走俏。在北美,人们开始欣赏皮特·西格创作的以鲸鱼为主题的歌曲,聆听罗杰·佩恩所录下来的座头鲸所唱的鲸歌。电视节目中,鲸鱼救人类于危难;剧院荧幕上,鲸鱼是避免核战争爆发的功臣。苏联科学家发现鲸鱼是有智力的,并且鲸鱼的叫声有着特定的音域范围。十多年后,美国科研工作者约翰·莉莉在其著作《人、海豚与海豚的思维》一书中使这一观点广为人知。该书论述的重点是跨物种交流,而这种想法被认作是其服用迷幻药后所做的推测。沿海城镇开始推出鲸鱼观光游项目。书店往往会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旁摆上法利·莫瓦特的《护鲸记》。令莫瓦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会有人捕杀鲸鱼?鲸鱼是这么聪慧平和,与已经严重依赖科技的人类不同,鲸鱼能“作为自然的造物生存了下来”。

环境革命探索两百年:

如何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历史中,人类一直无视自然的周期规律,忽视了环境神学家约翰·克莱普尔所说的,“人类是动物和植物生命维持系统的一部分,就像动植物也是人类生命维持系统的一部分一样”。人类一直借着发展进步的名义做着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生态学家保罗·埃尔利希称之为“为了经济利益掠夺和荼*地球”。污染物流入江河湖海,最终进入人类体内。由于核辐射的半衰期长,核能的开发需要特别谨慎,否则可能伴随灾难性的风险。石油泄漏,河流失火,物种灭绝,甚至郊区都全无自然的踪迹。

德穆思直言不讳地指出,回归到过去那种原始自然的状态或许可以规避这种风险。过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这一状态需要抑制经济增长,这是对整个社会的承诺,它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不是为了审美享受或者市场效用而保护环境。平衡性和完整性是从生态学家那里借来的概念。在常见的理论中,生态学义正词严,具有规范性的优势:在没有人类介入的情况下,自然会慢慢走向和谐平衡的状态并且能够孕育生命,但工业社会中人类对自然进行了改造与破坏,这打破了蕾切尔·卡森所说的,“自然状态下人口有着微妙平衡,在这种平衡下,自然能够大有所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途径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立法,比如陆续出台的《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濒危物种法》。还有就是在消费层面,可以生产有机食品。工业已成为死亡的代名词;而自然和谐是生机盎然的代名词。

环境革命不仅仅需要人们付出实际的行动,还需要人们进行观念上的转变。许多环境革命者认为,环境的崩溃源于观念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割裂。由此,为了实现工业上的目的,人类迫使自然向工业屈服,而这必然会破坏自然的和谐。终结现实中环境恶化的状态,需要超越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不同的环保主义者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他们中有的推崇美洲原住民的理念,主张回归自然,推动立法,倡导素食主义。另一部分人在鲸鱼身上找寻到了救赎之道,鲸本质上是非暴力的、非技术性的和非二元论的。鲸鱼凭借意识的力量解开了“自然同物种间关系的重大谜团”,并可以教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无情地掠夺一直滋养我们的海洋”。在新一代的环保主义者当中,有些人不仅想拯救鲸鱼,他们还希望借助鲸鱼来拯救人类。

正是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白令陆桥的海洋保护在日益受到重视。俄罗斯楚科奇白令陆桥国家公园在年世界海洋日就发布消息称,正在与陆地相连的水域建设海洋保护区。该区域的建设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沿岸生态系统远离工业捕鱼、油气勘探和开采、船上丢弃的各类垃圾,与此同时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经济活动。白令陆桥是北半球最大的鸟类、海象和其他鳍足类动物的聚集地,是多地鸟类、海洋动物和其他动物独特的迁徙走廊。在白令陆桥国家公园内栖息着棕熊和北极熊、雅库特雪羊、极地狼等动物,沿海有太平洋海象、几种海豹和海狮、十多种鲸鱼。白令陆桥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对于该地区的海洋生物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唯有通过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审读:谭录岗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创今日荐书自然杂志年度十佳,首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