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地球上可以称作“极寒之地”的北极圈里,常年住着一批居民,这就是世人称为最耐寒的种族“爱斯基摩人”,而事实上当地人极为厌恶被称为爱斯基摩人,因为这是他们的仇家民族---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对他们的贬义称呼,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给他们作出的一个在他们看来带侮辱性的称呼,一直以来对于外界,他们都正是以自己为因纽特人自居,这也是目前在北极圈里唯一的永久性居民。
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圈的唯一人种
因纽特人是*种人。是作为几千年前最后一支迁徙大*,从亚洲跨过白令海峡迁徙到这里的*种人。因英纽特人在摆脱了美洲印第安人的追杀与杀戮之外,退到了北极圈内,当时印第安种族认为在这样的极寒之地没有人类可以生存,最终一定会集体冻死灭亡,便停止了对因纽特人的追杀,因此因纽特人才得以在这样的极寒之地生存下来。
至今为止,因纽特人在半岛北端加拿大、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的北极圈外,都分别居住于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的领土区域当中,统一使用用阿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大部分因纽特人信奉萨满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后来的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可以称为世界上的苦寒之地的北极圈,常人去旅游观光一会儿,已经觉得极难适应,如果在居住的环境内寒冷到了10度以下,普遍觉得极不舒服,大部分北方城市每个冬季必须还要供暖才能度过,所以很难想象常年累月在北极圈内是生活下来的英纽特人,每日在零下40度的区域内活动、狩猎和生存,甚至在自己的雪屋当中还要脱光衣服睡觉,这样的生活极难为常人所理解。
由于在极地里中生活了数千年,因纽特人已经与目前看到的亚洲*种人有了很大的五官区别和身材的差异,因纽特人普遍身材矮小,肤色黝黑,头发又黑又直,眼睛狭长,鼻梁宽大,鼻尖向下弯曲,皮下脂肪相较于一般的人种,要厚实的多,脸盘子像蒙古人种一样,依然保持着较宽的特质。
整体看起来因纽特人长得粗壮、矮小,这样的身形可以帮他们抵御寒冬,而狭长的眼型,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于眼睛的刺激,这些身材特质,都是在常年的极寒之地生活下所进化出来的抵御严寒的。另外一方面从食物上来说,之所以能够极为抗寒耐冷,还源于英纽特人日常食用的饮食结构,基本都是极地圈中的动植物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
吃生肉,住冰屋
在北极圈内想要吃蔬菜、水果,是几乎没有可能的事情,因纽特人大多在海岸边安家落户,面向浅海可以用步枪、鱼叉捕食海鱼,有一些地方也能够捕捉到淡水鱼,所以海象,加拿大驯鹿、麝牛、极地狐、北极熊、鳕鱼,鳟鱼,红鲑鱼等都是因纽特人日常能够捕捉到很和主要的食物。而且大多都是生食。
当地的环境因素和地理位置,想要建造牢固的水泥房屋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因纽特人都是就地取材,用天然冰块来制造冰屋,抵御寒冬,之所以能够如此生活,还是要与英纽特人的冰屋有较大的关系,因纽特人是用冰块垒成蒙古包形状的半圆形房屋,房屋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门道极低。
当把房间垒成半圆形蒙古包形状之后,还会用雪把所有的缝隙填充,再覆盖上一层冰块,这样建造出来的冰屋有着极好的密闭性,而且冰块中间的空气气泡,导热性也很差,可以防止屋内的热量流失,所以住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抗防风,还能够防止屋内的热量流失起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保温作用。
由于都穿着保暖、透气性好的动物毛皮,所以因纽特人能够将自己的体温维系在舒适的范围内,而在屋内生活的热量基本都可以将冰屋的温度维持在零度作用,这样算温差的对比已经比屋外的零下几十度也暖和很多。到了夜间因纽特人用,燃点低、几乎无油烟的鲸鱼油或海豹脂肪做成油灯
在冬天用来照明取暖,也就不会担心热量消融冰雪屋块的问题。在床铺上因纽特人会铺上常年来狩猎积攒的多层动物毛皮,这些海豹皮、北极熊皮能够为因纽特人提供了极为舒适的取暖环境。所以一家子在这样的被窝里面脱了衣服睡觉,相互用身体取暖,不仅不会觉得寒冷,甚至被窝的温度还可以达到二、三十度皮肤极为舒适的状态。
生态环境下,或面临新的生存危机
从物理学的原理来看,在这样的使用状态下,冰屋完全可以安全地抵御因纽特人在极寒之地当中的生活。而另外一方面,即便是室内的温度与外界过高,而屋内的热空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墙面,反而会凝固成小冰块,更加固了墙面相互之间的缝隙,所以因纽特人可以通过屋内温度的调控,来保持冰屋的坚固、完整性。近年来,由于碳排放环保生态的问题,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北极圈的动物越来越少,这对于以圈内动物为生的因纽特人而言,或许才是真正面对种族生死存亡的致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