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额尔古纳河右岸嘈杂世界里纯粹的美好
TUhjnbcbe - 2024/5/11 16:58:00


  或许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是在董宇辉的直播间知道《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知道迟子建是一位女性作家。在董宇辉的滔滔不绝的对书的赞美中,下单、付款,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很惭愧,快递到货后就将书束之高阁,直到今年1月份整理书架时候,才注意到。读了第一句,便一发不可收拾,用了几个晚上读完,回味无穷。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自述口吻,娓娓道来。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使人仿佛置身森林之中,与鄂温克人交友,与风霜雨雪作伴,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不易与坚守。

一、景

这部小说的语言精妙绝伦,笔触细腻入微,将生活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同在眼前一般。读书伊始,让我不禁以为是纪实文学,直到见识了越来越多萨满跳神的奇迹之后,我才慢慢意识到这是一部小说啊。

在迟子建的笔下,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一般,太阳“每天早晨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底片云彩都不披”,镜子“看过我们的山、树木、白云、河流和一张女人的脸,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只眼睛”,白色的驯鹿就是“漂浮在大地上的云朵”。书中关于河流,大山,森林、阳光、草地的描述不胜枚举,每一次都不尽相同,仿佛是一幅幅不同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借用董宇辉说的一句话表达我的心境:“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祖国遥远的最北端的大兴安岭深处产生了一种难以自已的强烈的情不知所起但却一往情深的向往,我想看看驯鹿,看看水流,看看漫山遍野的金黄,看看苔藓上的露珠,对着那里的水流诉说心事,向着山峰寄托哀愁。

迟子建运用简约之美,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写得栩栩如生,使我即便在千里之外也见识到了尼都萨满跳舞的神秘、捕捉到熊和堪达罕向玛鲁神献祭时的神圣、打猎的惊险、大雪封山的无奈。森林里的生活不总是充满欢乐,一帆风顺的,但是他们从不抱怨,相反,他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历尽艰险后仍然热爱着山里的一草一木。

二、情

小说里不乏忠贞不渝、相濡以沫的爱情,更有相亲相爱、兄弟情深的亲情。

但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部落人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之情。妮浩作为萨满,她明知道救了何宝林的孩子,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她还是选择去救,有人说你可以不去救他,妮浩回答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为了救马粪包,妮浩失去了可爱的女儿交库托坎,哪怕她同样提前预知到了。为了救偷鹿的少年,在待产之时跳神,失去了腹中胎儿。最后,女儿贝尔娜本能的逃离了部落,或许她明白,母亲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依然不会见死不救,自己则有可能成为那个“失去的亲人”。作为萨满,妮浩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质朴的无私让人动容。

鄂温克人热爱森林,也是民族传承的一种表现。“鄂温克”,本意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和桦林茂盛的地方”。他们在森林中游牧了上千年,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辗转多处,历经多次迁徙,在广阔的大兴安岭深处驯鹿、打猎,与森林相依为命。书中马粪包的死也是因为看不惯采伐队的作为,打爆了拉木材车的轮胎,被车上的人失手打死的。

三、死亡

死亡,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词汇,在书中多次出现。林克、达玛拉、尼都萨满、拉吉达、瓦罗加、达西、伊芙琳、坤德……书中死亡的人大概四只手都数不过来。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确是各有各的走法。”他们有的被闪电击中,有的因为遭遇了狼和熊袭击,有的趴在马背上被冻死,有的因为失足落水,少有寿终正寝的。

近几天看了大量迟子建的视频,其中有一个是凤凰视频的访谈,当主持人问到:作为一个女作家,每当写到死亡的时候会忍心下笔吗?迟子建说:“对于鄂温克这个民族来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

或许正是这种把死亡当成生活一部分的态度,使得迟子建在书中对死亡的描述,篇幅并不大。每一次的死亡,都伴随着撕心裂肺,痛不欲生。但是死亡过后,依旧是微风佛过脸庞、阳光洒满山坡,因为生存还要继续,生活还要向前。

是啊,当我们面临失去亲人、好友的时候,我们会体验到痛苦和悲伤,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这些情感应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热爱生活。通过悼念和哀悼,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积极地生活。死亡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与身边人的关系。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表达我们对亲人的爱和感激,珍惜每一次聚会,珍视每一次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

或许,珍惜生命,积极生活,体会生命的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死亡中学会的。

四、历史与时代的碰撞

说起这本小说,就不得不提迟子建写这部作品的初衷。当看到稀疏的林木和锐减的动物,看到鄂温克画家柳芭走出森林,又葬身河流的故事,看到鄂温克人下山定居、又回到山上,她感到“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初衷,才有了小说的第一句“我是雨和雪的老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苍凉感扑面而来。

鄂温克的历史,是属于森林的,离不开驯鹿、离不开白云、阳光、流水、和星空,离不开萨满,他们自由而纯粹、天真而又热烈。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机器轰鸣在耳边响起时,恬静的生活被打破,历史与时代发生激烈碰撞。一方面是城市现代化带给人们的便利,一方面是生活方式、民族传承,鄂温克人只能在无奈中做出选择。书中伊莲娜的遭遇或许是那个部落的缩影:在城市里感觉拥挤不堪、吵闹非凡,于是回到森林里,看星星月亮,看树木鲜花,过一阵子又嫌弃森林里没有酒吧,再次返回城市,反复几次这样,终于在一次醉酒后,失足落水。或许,这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不仅是一部描述鄂温克族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展现自然、人文的宏大史诗。在迟子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部落的百年兴衰。她的文字如同清澈的泉水,洗净了世间的尘埃,让人领略到自然美景、民族风情和生命中纯粹的美好。在到处都是小视频、直播,充斥着嘈杂声音的世界,能跟随迟子建的文字,有这样惬意的经历,也是极好的。

附:《额尔古纳河右岸》人物关系图

有需要POS源文件或者高清大图的朋友,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额尔古纳河右岸嘈杂世界里纯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