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一个自诩“文明”的物种群体,在争夺交配权这件事上,向来也是通过“文明”的方式进行,比如古时的门当户对、(西方)决斗等。这些方式虽然看起来相对温和一些,但实际上也暗藏着悲情与惨烈。
与人类相比,自然界的竞争就简单粗暴得多了,它们往往以最原始的方式展开,尤其是雄性之间,它们为了争夺与雌性的交配权,经常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对于头上有角的动物来说,雄性之间通常使用自己的角来一决胜负,比如绵羊、羚羊、黄牛、水牛、角马等,当然也包括鹿。
鹿是哺乳纲偶蹄目下的一科动物,它们的体型大小不一,是有角的反刍类动物。鹿科下面共有16个属约47种,分为4个亚科,包括鹿亚科、獐亚科、麂亚科、空齿鹿亚科。
鹿科下的代表物种是梅花鹿,这是一种亚洲东部特产的种类。梅花鹿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以前野生的较多,现在大部分都是家养的。
鹿科动物的特征是生有实心的分叉的角,除了驯鹿之外,其它的鹿都只有雄性有一对角,雌性没有角。鹿科动物的体长一般在0.75~2.9米,体重一般在9~公斤,不同种类的鹿体型相差较大。
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同时也是争夺交配权的有力武器,鹿角的生长和脱落都受到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
发情是指性成熟的雌性哺乳动物在特定季节表现出来的生殖周期现象,也指雄性哺乳动物要求交配的冲动。这种冲动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性的,甚至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在发情期,许多雄性动物会变得脾气暴躁。比如说平时憨厚老实的公象,在发情期如果找不到母象,就会强行与雌性犀牛发生亲密关系。
雄鹿虽然没有公象这么重口味,但是同性之间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而残酷。
每当春夏之际到来,春暖花开,食物充足,野鹿就到了交配的季节。为了在心仪的雌鹿面前展示自己强健的体格,获得雌鹿的青睐,雄鹿之间会展开激烈而悲壮的搏斗。
搏斗开始之前,两只雄鹿会拉开架势,相距三五米远。然后两只雄鹿加速冲向对方,利用自己发达的角撞击竞争对手。
很多雄鹿会在搏斗当中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鹿角被撞断。
更极端的情况下,有的雄鹿会在猛烈的撞击过程中被撞死,但是两只鹿的鹿角却交错在一起,无法分开,另一只幸存的雄鹿就只能拖着对手的尸体流浪。
在这种情况下,幸存的雄鹿也无法与雌鹿进行交配,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这只幸存下来的可怜的雄鹿只能等到对手的尸体慢慢腐烂,然后再想办法将它的头部与身体分开。然而,两只鹿的角还是死死地缠在一起,无法分开。
这就意味着,幸存下来的雄鹿要带着对手的头颅生活到来年开春,等到自己头上的角自然脱落时,才有机会将对手的头颅甩掉,重获自由。
早在欧洲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就曾发现过所谓的“双头鹿”,西方人一直将“双头鹿”视为邪恶的象征。
一般来讲,雄鹿过了繁殖的季节,它头上的角就会自动脱落下来,第二年再从额骨上面长出新的角。初长出来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随着鹿茸的增大,供血也逐渐减少,外皮就会干枯脱落。
提到鹿茸,人们都不陌生。老话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过去之所以将乌拉草归为三宝之一,是因为过去的贫穷百姓冬季时把乌拉草填在鞋子里以保证脚不被冻坏,所以乌拉草是穷人的宝。而在富人眼中,乌拉草并不能算作宝。所以,新的东北三宝是人参、鹿茸、貂皮。
鹿茸是指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带有茸毛的幼角,自古以来就是名贵的中药材。鹿茸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古代中医认为,鹿之精气全在于角,而茸为角之嫩芽,气体全而未发泄,故补阳益血之力最盛。《本草纲目》提到鹿茸时,是这样描述它的功能的:“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
实际上,鹿浑身都是宝,汉代文献就有“鹿身百宝”的说法,是灵丹妙药的象征。《本草纲目》记载,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鹿血、鹿脑、鹿尾、鹿肾、鹿筋、鹿脂、鹿肉、鹿头肉、鹿骨、鹿齿、鹿髓等均能入药,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