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呀一呀一杆枪……”这首20世纪50年代红遍国内外的《鄂伦春小唱》曾把无数的异乡人带进了北方的森林。鄂伦春人大多都生活在大鲜卑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说实话,没去鄂伦春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这首曾耳熟能详的鄂伦春民歌真正的含义。
只有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才发现这首民歌很好的诠释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与生存的环境。正因为如此,鄂伦春人的生活与森林是密不可分的。
千百年来,这个游走狩猎在森林深处的神秘民族,被誉为山岭上的人,驯鹿的人,马背上的民族等称号。因为鄂伦春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他们精骑善射。
鄂伦春族是一个人口不满万人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文字,至今还保留着狩猎民族的生活习俗。桦树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自己独特的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
如今,会制作皮袍服饰的艺人已经不多了,延楚花大姐就是其中之一。
她细心地传承着母亲教给她的老手艺,她热爱着本民族的文化,目前她和她的布兰木民间表演队一起,演绎传承着鄂伦春最令人动容的传统文化。
鄂伦春人的皮帽很好看,如果你见了一定会喜欢。皮帽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制作而成,据说将狍子头剥下并孰制,把眼圈的两个窟窿缝上黑色的皮子,把两只耳朵割掉,再做上两只假的缝上,狍子的角,原封不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狩猎时更好的伪装自己。听他们说,如果不做假耳朵,躲在远处的猎人会以为是真狍子出现,从而误伤同伴。
在过去,他们居无定所,世世代代都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就连串门都要佩戴长枪,可自从禁猎以来,放下猎枪的鄂伦春人以农养牧为生,过上了新生活。
每逢盛夏来临,便是鄂伦人狩猎的好季节,在这个时间里,男人外出狩猎,女人则留在家里制作过冬的兽皮衣服,梳皮子是制作皮袍的第一道工序。
鄂伦春人住在大兴安岭的深山里,冬季特别的寒冷。一般的棉衣难以保暖,冬季就得要穿厚厚的皮毛衣服,他们的狍衣主要以狍、鹿为主。
因为这些动物的皮很硬,一般都要经过压和梳理两个流程,才能让皮毛柔软,这样制作出来的皮衣才贴身舒服。
鄂伦春人的服饰乍一看有点像蒙古族的服装,但是在领口和袖口的图案就有区别了。
就像鄂伦春人说,我们总在河边山上打猎,以大自然为主。鄂伦春服饰的袖口领口绣有云卷、蝴蝶纹、鹿形纹、鹿头云卷纹及马纹等图案。代表着大山、白云和流水,在鄂伦春人心中,流水和浮云都有着生命的灵性。
鄂伦春人的传统住房——斜仁柱。穿着鄂伦春人的服饰进屋会得到鄂伦春神灵的庇佑。
据说在斜仁柱里居住是有很多讲究的,里面有三张床,可以住三口之家,但这床可不能随便睡。两边的两张床夫妻俩可以住,正中间的床,女的不能过去。因为正中间的这个位置要挂鄂伦春族的神像。中间这个位置像小伙子,小老头都可以住。
斜仁柱是鄂伦春人游猎时候住的房子,又叫撮罗子。
斜仁柱的外观呈圆锥形,用20根到30根最多用40根,4到5米左右的细木杆搭建而成,外面是用特制的桦树皮围起来。
夏天的时候防雨,透风性能好,冬天的时候可以在外面盖上一层狍子皮,密不透风,那是相当的保暖。搬家的时候,把木杆一拆,桦树皮一卷,极为方便。
几根小树杆,几张桦树皮撑起的斜仁柱里包含这鄂伦春民族的大智慧。绿色环保,在千年之前就被鄂伦春人推行,在鄂伦春看来,山里绿地更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
饭点,他们会围绕在火堆旁,肥嫩的羊肉可别提有多香了。午饭过后,一群人便手拉着手跳起了属于他们的依哈嫩舞,依哈嫩舞也叫圈舞,人们围绕着篝火翩翩起舞,气氛融洽。
起初,依哈嫩舞只是夜晚人们牵手成圈围着燃烧的火堆转跳,逐渐地,这种舞蹈已经不限于围绕篝火跳了,也可以在林中空地上转跳,或者围绕一棵大树转跳等等。他们的舞蹈都来源于生活,也体现出了鄂伦春人的生活方式。
如今已禁猎,猎枪都交了,现虽不能打猎,但可以采摘野菜。比如,山里的野百合,就是黄花菜,柳蒿芽,柳蒿芽可以直接吃,但是有点苦,得炸它,炸完后可以包包子、包饺子吃。
鄂伦春人过去会根据动物季节的迁徙,来改变自己居住的场所,一年四季都不会住在一个地方,所以说很少种菜,这种野菜就是鄂伦春人主要的青菜来源。采摘存储野菜也是鄂伦春女人日常重要的工作,而男人只需要去狩猎。
那天,跟着猎人王大俊重走了一下他们的打猎森林生活。鄂伦春人狩猎之前,都会祭拜“白那恰”,也就是我们说的山神。鄂伦春人认为,“白那恰”(山神)统治着崇山峻岭及山中树木植物。为了供奉山神,在山中选一高大的树,砍去一块树皮,画一个脸形,每次路过此处,都要下马向其叩拜敬酒,或是取下几根马尾,系在山神像旁边的小树上,以便佑护多打野兽。
骏马、猎狗、猎枪,马背上的民族在森林中果然英姿飒爽,只见他叫停马,翻身而下,来到山神前,将猎枪支在地上,很自然地从怀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白酒和桦皮小碗,倒满酒后用手指蘸酒三次,向上弹三次,表示向山神敬酒。
猎人王大俊跪拜在山神前,虔诚十足。接着取下狍皮帽,顶礼膜拜,嘴里唱起了赞颂的歌谣:“山神啊,请您赐福给我们,赐福给山林……”
他继续说道:“每次打猎前,我都要向着‘白那恰’祈祷,更不会用套索、夹子去狩猎,这样不分老幼的猎杀,山神会不高兴的。”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各方面的原因,原本宁静而封闭的森林生活就此被打破,鄂伦春人传统的狩猎文化逐渐被环境的破坏,过度的狩猎所消失殆尽。不知年轻一代的鄂伦春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狩猎文化?如何面对自己的困境?
他还说:“现在没有人愿意过这种生活了,狩猎的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方式取代。”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狩猎精神依然流淌在每个鄂伦春人的血液里。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但,我想象中的狩猎民族依然是一个猎人背着一杆枪,牵着一匹马与一只猎狗,走在森林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