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技术传播视角下丝绸之路的环境物产与经济
TUhjnbcbe - 2025/2/18 18:05:00

从本质来讲,技术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求,克服自然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困难和不足而发明或学习到的方法和手段。技术的起源与传播涉及自然环境、物产资源、经济生产、民族迁徙和交往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日用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需求等各个方面,各项技术主要是在古代欧亚大陆上起源和传播的,欧亚大陆构成了技术传播的空间与境。现在对该与境的各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概述。

与地球上其他大陆相比,欧亚大陆无论在地理意义还是人口意义上都是最大的一整块陆地,连同附属岛屿,它面积达到.8万平方千米,从最西端的伊比利亚半岛的罗卡角到最东端的楚科奇半岛的杰日尼奥夫角,共长2万余千米,南北跨越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方面则涵盖热带雨林气候、东亚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荒漠气候、高山气候等显著差异。

欧亚大陆在地形上既有成块的平原、高耸的山脉、辽阔的内陆高原、盆地,极为复杂多样。各个区域根据气候和地形的不同,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生业方式。由于欧亚大陆在气候、地形、物产和经济区的多样性远强于地球上的其他大洲,同时可供驯化的动物、植物种类数量也最多,大陆东西方之间是漫长但相对平坦的欧亚草原走廊,便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这里的古代文明发展速度也远快于其他大洲。

以中原地带作为出发点,向周边辐射扩散的顺序,可以概括各区域的自然环境、物产资源与经济形式。需要指出的是,以中原地带为起点并不代表本书持中国中心价值观,而只是由于中原地带与本书所述技术个案关系最密切。

中原文化区传统上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在历史时期这一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联为一体。在距今年至殷商时期,古代黄河中下游较现代更加温暖湿润,亚热带北界最远曾迁移到京津地区,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山东丘陵一带。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全新世高温期。根据考古资料,可推测距今年前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的正月平均温度较现代高3℃~5℃,而年平均温度则高约2℃,西安和安阳地区的亚热带植物和动物种类十分丰富。

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当时气候条件相对适宜,才促进了华夏文明如星斗一般在各地蓬勃发展。中原文化区的经济长期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为支柱产业,这里土壤以黄土为主,土质松软,在最初生产工具原始的条件下,人们使用石质、木质工具就能够耕植。黄土地区的原始森林很早就被砍伐殆尽,这一方面造成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水患,另一方面又为黄河中下游土壤带来丰富的养分。

为防止洪水侵袭,保证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很早就出现在广义的中原文化区。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发现于良渚文化彭公和塘山遗址在东苕溪上修筑的大坝,距今约--年。6水利工程的组织与强有力政权的出现关系密切。中原文化区的主要农作物是“五谷”,即麦(传入年代稍晚)、黍、稷(粟)、菽(大豆)以及麻或稻,各地种植的具体农作物种类视当地温度、灌溉情况而定。

如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的定居农业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气候较为寒冷干旱,其作物以粟和黍为主。1而栽培水稻则最早出现于大约公元前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随后向北推进,约公元前—年时已经在河南裴李岗、陕西老官台等文化遗存中成规模发现。在距今——年中,水稻种植进一步传播到东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其中在东北地区通过辽东半岛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麻和丝是中原文化区纤维的主要来源,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可追溯到距今年。猪是包括中原文化区在内的定居农业文明的代表性家畜,因为猪食物来源较杂,其饲养条件是定居农业容易达到的;另一方面,猪不需要面积很大的活动区域,无需迁移觅食,这也适应定居生活的人们的需要。随着定居农业文明的确立,建筑、水利、制陶、农耕、纺织、冶金等技术都得到了起源和发展的条件。

在全新世高温期,东亚定居农业文明曾一度扩展到今青海湟中、民和以及内蒙古赤峰等地,而渔猎采集经济和畜牧农耕经济作为经济方式的组成部分,更是出现在欧亚草原的广大地区。苏俄学者哈扎诺夫指出,到公元前—年间“草原青铜文化”的人群的生计仍然类属于混合经济的畜牧农业或农作牧业。

在这一经济时期内草原上对马的使用经历了早期驯化(公元前年左右在第聂伯河和乌拉尔之间的波泰–里海草原已经大批出现,不过最初可能是为了食用马肉或奶)、原始的马背骑乘(公元前3千纪中期在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流域)以及使用马车(以公元前2千纪至1千纪初期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为代表,在这个年代之前一两千年间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史上最重要的发明——轮子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技术史上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等几个阶段,多数学者认为,马车约于公元前14世纪从北方草原传入商朝。

随着该高温期在距今年前后,即相当于西周初期结束,整个中国的气候开始转向寒冷,农耕区边缘地带的定居农业如卡约、夏家店下层等原有定居文化的农耕生产开始面临气温下降、降水量变得稀少且不稳定以及极端气候增多等生态挑战,而变得难以为继。同时随着骑马技术和成熟,此前已经在欧亚草原西部出现的游牧经济开始在这些边缘区域产生和发展起来,最终游牧生活在整个欧亚草原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狩猎和采集则是对游牧的重要补充。在历史时期,游牧与农耕区可大致以长城为界。

除允许掳掠来的农民从事耕种外,农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剩下极为粗放的形式。例如《史记》等古籍中记载匈奴系避居北野的夏朝王族后裔,尽管这些典籍也承认该族风俗与中原民族截然不同,但对于最初出现在欧亚草原地带东部边缘的匈奴和鲜卑,仍然不能排除是由早期定居农业向游牧作出适应性转变而形成的。

游牧经济对物质和技术的需求比较简单,他们发展出的技术主要是与其生活特色密切关联的,如搭建帐篷、修剪羊毛、发展毛纺织业和皮革加工以及酿制奶酒等。中原史籍记载中时常流露出对游牧民族“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以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涯酪之便美”等生活方式的隔膜,以及对“披发左衽”习俗的恐惧。这种生活习惯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巨大差异显然使得草原游牧民族的技术传统在融合中须跨越更宽广背景下的鸿沟,这并不容易。

即便如此,游牧文化对技术传播(以及起源)仍然有很大贡献,尽管草原的环境远不像定居民族想象那样到处是水草丰美,实际存在有不少人类难以生存的障碍,但宏观上游牧者仍以营帐为基本单元将连通欧亚大陆东西端的整个草原地带连缀起来。从经济结构而言,假如游牧者满足于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生活,他们当然可以克服各类风险在总体上维持下去,草原上散布的农业区和手工业者驻在的贸易点能够满足游牧者最基本的技术需求。不过在接触到物资更加丰富、生活更加精致的定居文化后,安于贫穷就不现实了。

狄宇宙认为华夏边缘的游牧者在战国时期已经和北方群雄开展频繁的大规模贸易,并开启了以丝绸为中原主要出口品的草原之路(此前其他表现形式的草原之路早已存在)。1机动性的优势使得游牧民也会采取劫掠的方式来获取财富。通过种种方式,游牧文化与定居文化之间实现了密切的物质流动,而技术知识的传播也随着异域风物的到来而以不同节奏的步伐展开。

在草原游牧民族的“左臂”,辽河平原以北就是一直延伸到东西伯利亚山地的森林地带(国外学者多称其为“满洲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中国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和俄罗斯外兴安岭以南地区)。由于辽河平原与中原地带之间横亘着燕山山脉,几乎只有沿海的一条狭窄走廊可供交通,因此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东北地区与中原王朝都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新石器时期,东北地区曾在河谷平原上发展出一定规模的种植农业。

公元前年之后,随着东北地区气候进入干冷期,这里的民族大多也转而采取了游牧的经济方式。除草原游牧经济外,东北森林中还特产貂、剩等动物毛皮,而且由于这里多山地森林,多溪水河流,因此渔猎、采珠等行为也构成了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地区的南部,人们多豢养猪作为家畜,而在黑龙江地区,养猪就被养驯鹿所取代,驯鹿可产奶供人饮用,同时也可用作运输。

在公元——年间,东北地区迎来气候较为温暖的一个时期,这时众多分散的河谷平原再次酝酿出定居国家,即渤海国(公元—年)。《新唐书·渤海传》记载该国特产有“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郑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龙州之绸,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卿,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由这些物产可以看出,渤海国一方面保留了鹿、马、卿等传统游牧、渔猎经济产品,同时又拥有较为发达的种植、纺织和冶铁技术,布、丝绸、铁、稻米都有较高质量。但好景不长,随着气候的再度转冷,在东北地区西部游牧的契丹民族吞并渤海国,并将该文明毁灭殆尽。契丹将中原与渤海农业人口集中于今内蒙古赤峰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今辽宁锦州的医巫闾山等地,其主要作物有黍、高粱、荞麦等。

草原游牧民族的“右臂”是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这些地区经济以绿洲农业为主,大部分地区均为干旱少水的戈壁荒漠或沙漠。其中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带与西域地区之间的通道,东起乌鞘岭,西迄古玉门关,夹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与北山(马鬃山、合离山和龙首山)之间,共长约公里,西宽东窄。

这里的河流主要源于祁连山脉的冰雪融水,自东向西可分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冰雪融水水质优良,地表、地下径流可大数量转化与重复利用,因此便于灌溉农业的发展。但河西走廊一带绝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沙漠、山地、寒漠、碱湖,宜农土地不足总面积的5%。影响这里农耕发展的主要困难在于干旱和风沙。从中原地带穿过河西走廊,就到了西域地区。

西域地区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别,狭义仅指中国塔里木盆地诸绿洲,自汉代以后多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来往,广义则还包括中亚锡尔河(古称药杀水)和阿姆河(古称乌浒水))流域,即中原王朝偶有染指的河中地区),这里在文化上与古波斯和古印度联系更加紧密,在本文中“西域”一般用其狭义,而“中亚”则指更往西的河中地区。西域降水稀少,但天山与昆仑山冰雪融水汇集成河,所流经之处不乏水草丰美的绿洲。

这一地区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日照强烈,冬天虽然寒冷,但一年之内的积温足以种植一年一熟的农作物。西域地区的瓜果自古以来享有盛名,其酿制葡萄酒的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带。绿洲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同时也是手工业的中心。河西走廊于汉武帝时期被中原王朝从匈奴手中夺走,此后一直是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著名起点。而西域地区各绿洲也是丝绸之路途经的重要驿站,各民族商人们运载着东西方货物在这条线路上长期频繁流动,贸易的发达同时促进了宗教和技术在东西方之间的传播。

河西走廊以南,则是在高原河谷游牧或农耕的河湟地区,这里的西羌游牧区延伸到青藏高原东部。这里的河谷地区海拔高度平均约在米左右,高地超过米,平均为——米。气候干冷,年降水量约——毫米。这一地区还可分为三个副区,其中西宁河谷地势低平,气候条件较好,黄土覆盖面积较广,是主要农业区。

而拉脊山以南的黄河上游谷地,黄土分布零散,农业区沿黄河分布,日月山以西到青海湖一带则以游牧为主。在地势较低的河谷,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麦等,而海拔较高的地方则主要种植青稞、春小麦、豌豆等作物。游牧藏民则主要放牧绵羊、牦牛、马等。其中牦牛是这里的代表性家畜。

结语

本文主要涉及的各个区域在自然环境、气候物产等方面的概况,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区农作物构成取决于这一地区气候环境的历史变迁,作物及耕种技术的转变本身也属于技术传播的范畴。而包括农业技术在内的技术传播,就是在这样的空间与境下发生的。

参考文献:

《史记》

《丝绸之路》

《汉书》

1
查看完整版本: 技术传播视角下丝绸之路的环境物产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