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燕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政协副主席。
△杜明燕(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调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世纪初,随着第一列火车从满洲里站驶过,铁路把这处北方边陲载入世界眼前。
百年过去,满洲里口岸已是中国最大陆路口岸。中俄41号界碑旁,一列列中欧班列从高耸的第五代国门下穿梭而过。去年夏天开始,杜明燕经常站在不远处,身披“我是政协委员我帮你”绶带,为往来游客讲解国门的历史。
彼时,她刚刚调到这座口岸边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政协副主席。不过,无论是满洲里这座城市,还是人民政协这个组织,杜明燕都并不陌生。
“无缝衔接”的履职
铺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行政区划图,满洲里只占了西北处不起眼的一隅。这一隅,却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年有余列中欧班列从这里通过。
只是,前些年中欧班列轰隆而来,呼啸而走,好似满洲里的过客,当地人把这种境遇戏称为“酒肉穿肠过”。
杜明燕到任后不久,也跑到了口岸摸情况。
从前,外界对这位鄂温克族政协委员的印象,往往与驯鹿有关。每年3月全国两会,她总是身穿鄂温克族传统服饰,向大家述说敖鲁古雅部落的驯鹿繁衍、大兴安岭的生态保护、呼伦贝尔的冰雪旅游。“年,敖鲁古雅部落加入国际驯鹿养殖者协会,这在年中国争取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她的言语中透着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神情却难掩狩猎民族的豪爽与坚毅,仿佛阳光照耀森林中尚未融化的积雪。
从森林深处的驯鹿之乡,到边境线上的铁路之城,杜明燕几乎是“无缝衔接”投入了新身份。
她走访铁路口岸,观察基础设施的新旧更迭;她询问互贸区的商贩,外国商人喜欢带哪些货物回去;她走上满洲里街头,感受圣诞节往来游客的人流量。大部分时候,对于当地人而言,杜明燕就像一位热情健谈的大姐,跟哪个领域的工作者都能聊上许久。
“如果能让进口的木材、粮食落地加工,将会带动满洲里产业发展。有些食品不在互市贸易白名单上,边民不能带进来售卖。还有其他委员提过的,液化石油气运输的隔离编组,降低了中俄过境铁路的交接车效率……”杜明燕分享着她一路的见闻。
而调研结束,将这些闲聊落到笔尖时,她的文字又不失翔实与严谨,从历史欠账到区位优势,她都要捋个明白。在《关于支持呼伦贝尔市和满洲里市发展的建议》等提案和发言里,杜明燕陈述了满洲里“小财政支撑大口岸”的困难、互贸区白名单制带来的限制、寒冷偏远造成的人才不足,并对满洲里从“通道经济”到“落地经济”的转变进行了展望。
“还有,俄蒙跟我国的口岸设施情况不同,影响了口岸通关效率,需要国家层面帮助协调。”闲谈中,杜明燕条分缕析,从不同铁路的轨距,到一名俄罗斯边民可以携带多少块巧克力,再到外国游客喜欢到哪儿吃饭,她都说得清清楚楚。这不由令人惊讶,从文旅岗位到基层政协,短短一年时间,她便把这些大事小情装进了心里。
“我其实不聪明,学习成绩也不算好,直到20多岁才开窍,很多知识是工作中积累的。”说这句话的时候,杜明燕正在秦皇岛参加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二期委员专题学习研讨班,那一周学习期间,她经常和别的委员交谈。“跟咱们许多政协委员相比,我的专业水平并不算高,只是常年在基层,跟群众打交道多一点。”杜明燕一边笑一边摇头,她不爱过分纠结自身的劣势,而是把思考重心放在了怎样利用现有优势履职上。
这份乐观,或许与她童年的求学经历有关。小学时,她出生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聚居的村庄里,只有三个老师,教五个年级的学生。想要读课外书,得跑过大半个村子,去校长来宝叔叔家里借。刚上学时,杜明燕的国家通用语言说得还不熟练,“树木我知道是什么意思,森林我就不知道了。‘吃饭’我总是说成‘饭吃’。”她还笑着分享说,直到后来自己开始啃大部头小说,才发现《三国演义》里没有“赛赛”,那叫曹操,《西游记》中没有“那托那海”,是哪吒闹海。
而到了上初中时,杜明燕上学要走15公里的山路,蹚过两条河、翻过两座山。“有一年放暑假涨大水,道路都被淹没,我足足走了14个小时才到家。后来,我的同伴从第一学期的14个人到第二学期的3个人,最后只剩下了我自己。”回忆当初,杜明燕若有所思,“现在想来,如果我在哪一次选择了放弃,都不会有后来的改变。”
也许正是这段经历,让杜明燕后来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首先想到的都不是焦虑与抱怨,而是尽快适应岗位,保证在任何条件下迅速开展工作。
来到满洲里市政协之前,她曾是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文旅这个行业卷得厉害,时效性呢,又非常短。往往耗尽心血办了一场活动,结束后都没时间复盘,因为下一项活动马上又来了。”杜明燕语气仿佛也蒙上了一丝当初的疲惫,“最忙的时候,我们曾经半年开了多项活动,一年下来感觉像是干了七八年。”
然而,当说起完成全国政协的学习后,回去还要组建图书馆委员工作室,杜明燕瞬间一扫疲惫,“最近‘跟着图书去旅行’火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带动许多游客来这边旅游,我们政协委员也得多读书学习。”她语调变得高亢,“到了庐山,谁不想看飞流直下三千尺?去了滕王阁,谁不想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站在腾格里沙漠,谁不想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就是旅游和文化的魅力!”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跃跃欲试。
“润物无声”的小事
每一天的日子,杜明燕过得忙碌又充实。
最近,日常工作之余,杜明燕时不时打开平台,看看“逾期未办理工单”。碰到自己熟悉领域的问题,她就打电话给相关单位询问情况,“这位大哥要宅基地是什么情况?不管怎样,咱们先给群众做好解释……”
这个习惯来自于不久前,呼伦贝尔市开通的“两代表一委员”热线履职通道试点。“这个通道牵着两头,作为政协委员,一方面,我可以代表群众打反映问题。另一方面,我可以认领逾期工单,进行督促跟办。”
这项工作再适合杜明燕不过。过去20多年,呼伦贝尔市的多个岗位都留下了杜明燕的足迹,她先后分管过教育、医疗、文旅、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疫情防控等工作。她的经验与知识,大多是在基层“跑”出来的,也是跟群众“聊”出来的。用她的话说,“大多来自民间。”
民生无小事,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矛盾。通过热线履职通道处理的事,有一件让杜明燕印象深刻,“草原上牧民们住得分散,一些地方暂时通不了自来水,一部分牧民反映,他们的饮用水长期氟超标。”
杜明燕联系呼伦贝尔水务局后,第二天,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就来到了牧民家。经过了解才发现,此前水务局给牧民们发放了过滤井水的设备,但很多牧民不懂如何安装操作。工作人员当即把设备安装好,过滤后的水经过测量,含氟量达到标准,牧民们当即表示很满意。“其实事情不复杂,双方一沟通,很快就得到了缓解。”
事后,杜明燕又跟水务局沟通,今后定期来给牧民的设备更换滤芯。而且,在草原上打“深水井”的规划也要及时告诉牧民,让大家知道问题会逐步解决。
杜明燕觉得,这也是“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的意义所在,“有的看似是小事,但小事中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小事中也包含着民生的福祉。”
提案亦是如此,从《关于切实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预防和宣传工作的提案》到《关于解决计生特殊家庭第三代关爱问题的建议》,再到《关于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杜明燕一件件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