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小宝9月要上幼儿园大班了,前几天收到老师的通知,要统计最后一年还有多少小朋友留在这所幼儿园,看起来挺无奈的。
这是因为我们所在的这家是公立幼儿园,很多家长都不太满意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孩子只知道傻玩,每年这个时候就有不少孩子转园离开,转而去报有会教算数、拼音和英语的幼小衔接班。
看着市面上那些火爆的早教课程,中国家长似乎都在忙着把孩子留在课堂,尽可能地多学知识、早学知识,以免输在了起跑线上。
然而,有些国家却展现了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状态。
芬兰:老师经常带着孩子进森林
去年有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很火,我记得里面提到的芬兰教育还引起过热烈讨论。
芬兰被称为教育最强国,到底强在哪呢?跟我们在哪里有所不同呢?
纪录片里展示了一所在森林边的小学,老师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带着孩子进森林实践学习。
当记者拿起一片树叶问道:这个叫什么?老师回答:孩子们可以叫它任何名字。
不刻意教授孩子专业名词,芬兰老师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学习多少知识,而是给机会孩子更多地去接触大自然,体会气味、发现颜色差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了这所离森林进的学校,其他学校同样会因地制宜,芬兰基础教育的理念,就是就近选择最生活化的场景和物品,教给他们最生活化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北极圈内多驯鹿,那里的小学还会开设驯鹿课程,十分有当地特色。
日本:泥巴土地就是最好的操场
不仅仅是欧洲,同在东亚的日本也倡导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日本幼儿园有一个特点,绝大多数操场都不是现代化的橡胶地,而是泥巴土地。
国内很多父母有一个误区:幼儿园越现代化越好。其实恰恰相反,越是自然的东西越好,泥巴土地就是最好的操场。
明明是难能可贵的室外活动时间,而那些橡胶地只是看起来安全,却生生成为了孩子与大自然之间的一堵墙。
央视曾播放过的纪录片《零零后》中,我很喜欢的那所幼儿园芭学园,也是和日本幼儿园差不多的模样:操场上是泥巴土地,花草树木都郁郁葱葱,孩子们的户外设施都是由废旧轮胎、麻绳、栅栏等等物品组成,看起来十分自然。
这所幼儿园绝不是偏远山区的小幼儿园,而是处在北京城中的一所知名幼儿园,从《零零后》的纪录片里也能看出,里面孩子的家庭环境大多都很不错。
为什么家庭环境好的孩子,也会上这样的幼儿园?答案当然是自然有它的优势和好处。
留在课堂VS接触自然,哪种更好?
国内外截然不同的教育观,甚至是同在国内,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观念。
一面是急不可耐把孩子送早教班、幼小衔接班,一面是带孩子在自然环境下尽情玩耍。
应该来说,我能理解大部分家长想抢赢起跑线的愿望。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