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冯唐或许只是冯唐
TUhjnbcbe - 2020/11/10 14:4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最近又把冯唐的《北京,北京》读了一遍。之前闲暇的时光读过一半左右的样子,还摘抄了一些好词好句,后来因为工作繁忙便放下了,读过的篇幅基本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如今终于把它从头到尾读完。

接触冯唐不多也不早。最早是在大四的时候,那时上映了一部电影叫《万物生长》,之后我又找来《万物生长》的书来读。后来又读了"北京三部曲"的另外一部《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再后来就是前些年的时候,上映了一部网剧叫《春风十里不如你》,又火了一首同名歌儿和冯唐的短诗。再后来我买了冯唐的全集摆在家里,直到今天写出这篇半梦半醒的字。

从高中到大学,我主看网文,辅看主流作品,从一块儿2寸的手机小屏见识大千世界,我庆幸那时的阅读量以"亿字"为单位计算,它们延伸了我阅读文学、阅读世界的广度。从毕业到现在,我主看主流作品,辅看网文,结合工作生活的经验,开挖对文学、世界的深度理解。

所以于我而言,认识冯唐的过程,是人生一段新的成长里程,亦是对多数文学从"看样"到"看懂"的进步过程。

所以我要说冯唐的不好。

我们不能否认冯唐在世界观和文字上的独树一帜,这是他无论在个人职业还是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先决条件。不然我不会一看完电影就找书来读,也不会在无论是观后感还是读后感中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主流必是有主流的道理,经典亦是有经典的原因(这也是我认为为什么中国好声音冠*是梁博而不是吴莫愁、张碧晨而不是帕尔哈提的原因),而个人也确实是有个人的历史局限性。这是无论文字如何排列组合、世界如何千变万化、个人如何伟大脱俗都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记得很早以前有人发朋友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具体记不清了,大致类似于):"人为什么要读书写字?"我在下面回复:心有所想而无处发,所以求知若渴求印证,所以笔耕不辍求抒达。这是之于作者而言。

那么读者呢?或者说文学的意义在于何处?

我想:要么写感悟,要么讲故事,要么记风貌,要么教道理。

四者做好其一便可以出书,做好其二便可积累拥趸,做好其三便可称大师,做好其四便已臻至化境。

这里我以为:写感悟最易,教道理次之,讲故事次之,记风貌最难。

经一事便可写感悟,悟十事便可教道理,见百事才可讲故事,历万事才可记风貌。

糅合更难。

纵观中国文学史,60后以前生活苦,大都文风朴实、见地深远;70后不多,出了一个冯唐;80以后则讲故事居多了。

《平凡的世界》是大才,读过以后,那个年代,少平什么样、陕北什么样、生活最终什么样,全铺在卷里,润在笔尖。《活着》是大才、《*原》是大才、《雷雨》是大才、《家》是大才、《四世同堂》是大才,很多都是大才……

再看外国文学,如《巴黎圣母院》《飘》《双城记》《百年孤独》之类的经典名著自不必说,畅销作品也多是讲故事、教道理的一把好手。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那个小镇上发生了那么多琐碎的小事,铺垫到最后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好人。《把信送给加西亚》是如此、《摆渡人》是如此、《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如此,很多都是如此……

再来看《北京,北京》呢?论感觉如同《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及《万物生长》一样,皆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放肆与自由;论情节从那些字里行间时空错乱的碎片里勉强拼凑还原,得来的不过是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感情故事;论记录北京无数曲里拐弯儿街街巷巷的地名倒是认了不少,但也大多仅止于地名而已;论道理全是歪理。所以大概也仅止于"半自传体小说"这么一个定位。

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读了冯唐的一首诗(冯唐自认为其实是个诗人):当我排队等着站上小便池的时候,有人已经在大便池先尿了。

冯唐笑着说:"挑首好一点儿的!"

窦文涛又展示了一篇手记《大事》:人间无大事。第一睡,第二吃。第三?抱着睡抱着吃。

冯唐说:"这个是我观察新生儿的体会,除了睡就是吃,这是两个对他最大的事儿。后来我就想,人本身,都不只是新生儿,其实我们自己,你想想,如果您把睡解决了,您把吃解决了,大人也没什么其他大事儿了。"

现场停顿了一两秒。

坐在旁边的许子东说:"睡好解决,吃怎么好解决了?"

三人聊了一会儿睡眠与健康的关系。

冯唐接着解释:"其实刚才那个诗,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一首诗,吃、睡、抱着吃、抱着睡,有自己了,有跟人的关系了。"

许子东说:"抱着吃是咋回事儿啊?"

冯唐说:"呃……你可以想象嘛!"

我想起伟人的一句话:**是个好同志!

按这个逻辑来讲,这似乎也是一首诗了:其实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怎么好了,为什么好了,我为什么要说他好,同志又是什么含义,有人物了,有人物关系了……虽然各种渠道的传播也确实赋予了这句简单的话无穷无尽的故事和寓意。

但,我还是认为,从文学的角度讲,诗就是诗,不是诗就不是诗。

每句普通的话都有其逻辑自洽的道理,要深挖都有无穷无尽的韵味和用意,但"强词夺理"和"用意深刻"绝不是一个相同的东西。

我和我老婆讨论冯唐的时候,都是我说得多,她听得多,但是她有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思考了良久。

她说:"我不喜欢冯唐,不喜欢他的风格,脏。"

我想,我曾经热爱他什么呢?

或许就是我老婆说的脏,直白而坦诚的脏。

那么现在我又厌恶他什么呢?

或许也是我老婆说的脏,华而不实的脏。

这或许是如冯唐一样一个医学出身、金融立身、文学塑身、博闻强记、博古通今的70后北京男孩儿所必然的风格。

那么我今后还会热爱他吗?

我想我还会,毕竟孔夫子曰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而他也确乎给这含蓄的无聊世界增添了另一种新奇视角。

但就现状来看,冯唐或许只是冯唐,他不是路遥、不是余华,也不会是其他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冯唐或许只是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