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书籍档案
书目:《驯鹿牛仔裤》字数:5万(含拼音)主题:人与动物和谐共生作者:格日勒其木格·黑鹤02/
课程内容回顾与整理
演绎丛林与草原传奇,追忆行将消逝的草原游牧文化和森林狩猎文化。
黑鹤的作品,又被称为“自然百科全书”。本书的各篇章增设“阅读小贴士”“知识超链接”“好词好句”“想一想”等丰富的板块设计,延展故事中的百科人文小知识,让小读者在享受动人故事的同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作者简介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蒙古族,身高1米9开外。爱好骑马、滑雪,半职业篮球运动员。现居呼伦贝尔草原,在自己的营地饲养大型猛犬,致力于蒙古牧羊犬的优化繁育,将幼犬无偿赠送给草原牧民。每年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北方广袤的森林和草地间游历。黑鹤用粗犷的笔触、铁汉的柔情,勾勒出草原和森林中人与动物的命运羁绊、悲欢离合、平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格局立意上雄浑大气,字里行间处细腻入微,给小读者带来心灵的激荡和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让小读者懂得永葆赤子之心,爱护动物,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黑鹤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荣誉,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十余种语种译介到国外。
内容简介一头楚楚可人小驯鹿,为何会一夜之间失去鹿妈妈的怜爱?它又将如何在这荒野丛林中渐渐长大?生长于原始丛林,它却为何不可思议地得了“牛仔裤”这么个奇特的名字?故事讲述了小驯鹿牛仔裤在鄂温克人芭拉杰伊的悉心照料下,从一只嗷嗷待哺的幼鹿成长为一头雄壮伟岸的成年雄鹿。在弥漫着荒野原始气息的大兴安岭丛林中,驯鹿牛仔裤如何与鄂温克部族如影随形,相守相依?又在喧嚣的旅游点经历了怎样令人叹息而不可思议的命运呢?驯鹿牛仔裤还能回到它朝思暮想的家园吗?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部落)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居住的部落,位于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市西郊,是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
敖鲁古雅,也称驯鹿鄂温克人,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7世纪中叶,驯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一带,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他们被称为“使鹿部落”和“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我国境内迄今唯一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最后一代纯正血统的驯鹿鄂温克人仅有30余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驯鹿只剩余头,极少一部分驯鹿鄂温克人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里奇怪的是,每人都有一个俄罗斯名字,遇到重名,就在后面加上特徽,比如乡上有三个玛利亚,后面加上大、中、小以区分,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姓。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三大直系,雅库特系,其中的一个小部落,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
五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由桦树张制成的尖顶型简易房屋),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淳朴的民俗民风却使终保留着。
鄂温克猎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而离此并不遥远的鄂伦春人,年放下了手中的猎枪,全面禁猎。
年,鄂温克猎民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奇乾乡搬迁到敖鲁古雅,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这里是森林与草原的界线,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里交汇,一边是草原、河流,一边是森林、山岗,空气新鲜,野味十足,当地人半当真的说"这地方绝对没有污染,连苍蝇、蚊子都是绿色食品"。
国家给敖鲁古雅乡人建立了定居地,但驯鹿只能生活在森林里,所以除了在定居点的部分村民,密林中还散布着五个驯鹿站,最远的在公里。
过去,敖鲁古雅人养驯鹿只是作为运输工具,一头驯鹿可以负重35公斤左右,每小时可以行走5公里,年,割鹿茸取得了成功。驯鹿已经不大用来运输了,而成了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中国唯一的驯鹿大约只有这里的只左右。、
鄂温克族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迁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带,有一部分依旧留在山林。“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狩猎技术和经验。除了用猎枪猎外,还采用围猎、陷阱、枪扎、箭射、犬捉、夹子、网套、药*、药炸等各种捕猎方法。而狩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早在鄂温克人的孩童时代就已开始,孩子从小就随大人出猎,12岁便可试枪,随父兄狩猎,先学打灰鼠,再学打大兽。到十六七岁时便可单独狩猎了,到青年时多数已成为优秀猎手。鄂温克猎民发明制作了滑雪板作交通工具,并用来追赶各种野兽。他们还发明制作舟船。最初他们用五米多长的粗大原木刳木为舟,可乘1—2人。后来,他们利用桦树皮制造桦皮船,可乘3个人。
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早以前,他们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猎,捉住了6只野生鹿仔带回饲养,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今天人工饲养的驯鹿。据有关专家考证,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指的就是这里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将它们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富有代表性。同时,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驯鹿
驯鹿,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身长约厘米,肩高-厘米。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蹄子宽大,悬蹄发达,尾巴极短。驯鹿的身体上覆盖着轻盈但极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从雄性北美林地驯鹿在夏季时的深棕褐色,到格林兰岛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现在腹部、颈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野生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媒体评论
黑鹤用粗犷的笔触,勾勒出草原和森林中人与动物的生死命运、悲欢离合,立意上雄浑大气,细节描写处细腻入微,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激荡和对生命野性的深刻思考。黑鹤的作品里,有丰富的大自然的知识性。这是俄罗斯、美国大自然文学作家的一种美好的传统。我们读他们的作品,除了文学上的感动,还有对大自然科学认识上的享受。因为他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丰富与神奇。所以,黑鹤的作品也被誉为“小百科全书”。
课程主讲教师介绍
程程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讲授儿童文学余本,多次受邀参加学校整本书阅读活动,得到老师与学生一致好评;教学氛围活跃,其“讨论式授课法”深受家长与孩子喜欢;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讲述生动形象,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程程老师”。多年来专注于研究低年龄段学生阅读,培养众多孩子阅读兴趣,对低年龄段孩子读什么,怎么读,讲什么,怎么讲?颇有自己心得。专注孩子心理,让孩子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从而培养阅读兴趣及习惯。主讲教师
程程老师
课程时间
周六周日上午、下午均设有班次
详情请咨询樱花树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