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是假期的尾声,也是夏天的开始。
我们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一份“在路上”的书单。乔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无需赘言的经典,“在路上”这三个字影响了几代的年轻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一种五四精神,发现世界,去寻找更多可能,或许就是青年一代的天性。
保罗·索鲁说,想出门旅行是人类的天性——“不愿只待在一个地方,想满足好奇心或纾解恐惧,换换生活的环境,做个异乡人,结交新朋友,体验异域景观,在未知中冒险,见识活在大同小异的自恋中的人们都有怎样或悲或喜的命运。”
旅行是一次做梦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有些人,无论如何都想上路,就像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对阿拉斯加的向往:“总之,我非常想去,想看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们。他们吃什么,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照片中看到的那个荒凉世界里,人类是怎样营生的?我似乎觉得自己会发现些什么,足以摧毁我在迄今生活的世界中形成的价值观。”
也有些人,比如梭罗,更愿意宅在家里,来一场头脑中的旅行、假想中的旅行,因为,旅行的终极意义,无非是寻找自我。至于旅行中的种种实感,固然可以从一次次现场的行走中获得,也可以通过阅读前人的作品获得。
总之,在这个青年节,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旅行之道》[美]保罗·索鲁著著,张芸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即便像保罗·索鲁这样写有近20部作品的职业旅行作家,也并不能穷尽所谓“旅行之道”。那么,如果加上近代以来超过部旅行文学作品呢?或许,从前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窥见旅行的各种形态和趣味——这就是保罗·索鲁编撰这本被他称为“文学爱好者旅行指南”的集子的原因吧。全书分为27章,其中“足不出户”“假想的旅行”这两章对暂时还出不了国的我们有着借鉴意义。萨米耶·德梅斯特在软禁期间写有《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日本贵族鸭长明在日野山的草庵隐居,并写有《方丈记》;当然少不了梭罗,他以居家不出而自豪,有志于“做一个在家的旅行家”——在他看来,航行过几千英里的寒冷、风暴和吃人生番之地,和在内心的海洋上探险相比,前者容易得多。至于“假想的旅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堪称代表。保罗·索鲁认为,它看起来像一个谜,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体验:“城市居民发明了他们生活的城市。大城市实在太大了,无法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因而大城市是看不见的,或者是被想象出来的,主要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假如真有时光机》[日]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5作家张佳玮说,村上春树的短篇写得比长篇可爱,随笔又写得比短篇可爱;尤其是他的旅行随笔,有着自居为天真游客的叙述视角,得到不少读者的偏爱。《假如真有时光机》原名“你说,老挝到底有什么?”。村上春树固然想去冰岛那种“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像老挝这种听上去不那么特别的地方,他也想去。他在河内中转时,有一个知道他要去老挝的越南人表示不解:“老挝到底有什么东西,是越南没有的呢?”他回答:“你瞧,我不正是为了寻找那个‘什么’,这才要动身赶到老挝去吗?”“要说我从老挝带回来了什么,除了少数土特产,就只有几段光景的记忆了。然而那风景里有气味、有声音、有肌肤的触感。那里有特别的光,吹着特别的风。人们的说话声萦绕在耳际,我能回忆起那时心灵的颤抖。这正是与寻常照片不同的地方。这些风景作为唯独那里才有的东西,至今仍然立体地留存在我的心里,今后大概也会鲜明地留存下去吧。”“至于这些风景是否会起到什么作用,我并不知道。或许最终并没有起什么作用,仅仅是作为记忆而告终结。然而说到底,这不就是所谓的旅行?这不就是所谓的人生?”《带着鲑鱼去旅行》[意]安伯托·艾柯著,殳俏/马淑艳译中信出版社,-3要论吐槽功力,埃科绝对不输英国人。比如他曾吐槽“假期书单”:“这已经是个烂规矩,每当暑假将至,每个*治或者文学刊物就要不约而同地为大家推荐10本以上‘有意义’的书,以此来帮助大家睿智地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本次推荐书单不幸躺枪。他这本《带着鲑鱼去旅行》中的文章,被他称为“仿讽文学”。同题文章中,他讲述自己带着一条在斯德哥尔摩买的熏鲑鱼,入住伦敦某豪华宾馆的经历。为了给熏鲑鱼腾位子,埃科把酒店房间冰柜中的食物挪到它处,第二天发现鲑鱼摆在桌子上,冰柜里再次塞满了食物。他再次把食物清掉,把鲑鱼放入冰柜,第三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结果,鲑鱼当然变臭了,而他接到了天价账单——把酒店房间冰柜中的食物拿出来,哪怕你没有吃掉它们,仍然会被视为消费。此外,他吐槽飞机餐,吐槽美国火车(“核战争之后的世界会变成何等模样?看看美国的火车就会有个大概印象。”),吐槽各国的出租车司机,吐槽“地狱牌”咖啡机,等等。这些文章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在21世纪的今天,读者依然觉得这些吐槽精准、犀利。《北欧,冰与火的寻真之旅》[英]迈克尔·布斯著,梁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北欧热持续多年,北欧五国中,除了冰岛,其余四国的宜居指数、幸福指数均高居世界前列。迈克尔·布斯作为一名娶了丹麦妻子、并最终定居丹麦的英国佬,却对此存疑。在他看来,人们掌握的有关生活在蛮荒的亚马孙河流域的部落的知识,远远超过了他们对斯堪的纳维亚人及其真实生活的了解。因此,他带来了这部给北欧热祛魅的研究性游记。在媒体的描述中,典型的北欧图景是这样的:高大俊美的金发男女,极简的室内设计,温暖的壁炉和慢直播。布斯调侃道:既然北欧这么好,为什么人们没有来这里生活?看了那么多产自北欧的犯罪小说和电视剧,为什么你仍然不知道奥尔堡或特隆赫姆到底在什么地方?真实的北欧图景,画面更为复杂,往往略嫌晦暗,偶尔令人费解。北欧五国是舒适、平等、同质化的,所有人挣一样多的钱,住一样的房子,开一样的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看一样的书,去一样的地方度假——同质化的另一面,其实就意味着平庸、乏味。布斯认为,北欧人的性格奠基于“詹代法则”这个文化潜意识,即不鼓励突出个性,不宣扬成功,不显示野心。如果说成功学是一粒*药,在北欧,这粒*药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漫长的旅途中》[日]星野道夫著,蔡昭仪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关于人类终极问题的答案,《银河系搭车客指南》中的超级电脑“深思”的回答是“42”,对此,摄影师星野道夫的见解是:“也许是‘想要知道’的念头支撑着我们,而‘这些问题不可能有答案’给了我们一条生路。”年,星野道夫拍摄的一组关于阿拉斯加的照片,登上了《国家地理》杂志。此后,他的作品多次出现在《国家地理》等权威媒体上,满足了人们对极北大地的想象。他的拍摄对象,不仅是那里的森林、海洋、山脉、冰原、极光,更记录了一个个特定瞬间——北极熊懒洋洋地瘫在冰面上,在冰原上迁徙的驯鹿群仿佛撒在大地上的芝麻,座头鲸跃出水面的姿态展现了它的欢乐。万物皆有灵,而他镜头下的万物,跟他是有交流的。星野道夫在阿拉斯加一共待了18年,直到年8月他在勘察加半岛库页湖畔就寝时遭棕熊袭击不幸离世。这部作品是他的遗作,他在书中写到,季节的更替和色彩提醒我们,人只能活一次,“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他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著,何佩桦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4想进入伊斯坦布尔这座迷人的城市,帕慕克这部关于他自己乃至他生长的这座城市的传记性作品,不可不看。约瑟夫·康拉德、纳博科夫、奈保尔等作家因设法在语言、文化、国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间迁移而广为人知,离乡背井助长了他们的想象力;帕慕克却一直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注视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座城市,只因它造就了今天的我。”最初创作这部一半由个人回忆、一半由城市记忆构成的作品时,帕慕克无意采用图片。写到关于家族史,关于伊斯坦布尔的风景、“呼愁”,以及历史的时候,他发现,图片(包括照片、德国画家梅林的版画集《君士坦丁堡与博斯普鲁斯海岸风景之旅》等)可以和文字形成互补,并强调和揭示一种情感和氛围,唤醒观者的情感。于是,在年的土耳其语首版中,帕慕克选用了张图片;而在十余年后的修订版中,他又增加了张,以展示“光影伊斯坦布尔”。前者基于文字,图片是为文字服务的;后者则基于视觉,文字诠释了图片所承载的情感,让他感觉自己仿佛还生活在过去的时光里。《通往涓涓细流之路》[美]比尔·布莱森著,吴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年11月,比尔·布莱森这位“精神英国人”选择加入英国籍(同时保留美国国籍)。其时,正逢他的《“小不列颠”札记》出版20周年,出版商建议他再来一次全英之旅,看看这个国家20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小不列颠”札记》就此有了这部续集——《通往涓涓细流之路》。这一次,布莱森尽可能避开上一次全英之旅走过的地方(因为一不小心就容易站在某个街角,哀叹自上次到访后那里衰落成什么样),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