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深处流传着古老的狩猎文化,狩猎文化的守护和传承也是大兴安岭森林的灵*,“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有着满目的金色森林和穿梭的鹿群,长久以来,他们一直在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保存着自己民族的文化。
最后的使鹿部落
在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就是“敖鲁古雅”。这里是森林与草原的界线,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里交汇,这里居住着鄂温克人,是国内唯一放牧驯鹿的地方,也是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驯鹿
驯鹿是带有童话色彩的动物,圣诞老人乘坐驯鹿拉的雪橇去给世界各地的小朋友送礼物。这个神秘的丛林精灵身姿优雅,以白色和褐色为主,无论雄雌,头上都长着华丽的鹿角,它们的腿长有力,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被称为“森林之舟”。
驯鹿爱吃森林里野生的苔藓和蘑菇,它们每天在夜晚出去觅食,猎民们需要它们回来时,就会叩击树木,因为怕蚊虫叮咬,它们有时也会顺着猎民点围拢的熏烟自己跑回来。猎民也会不定期给驯鹿喂盐巴。盐就是鄂温克人向驯鹿施的魔法,使它们记得回家。鄂温克人通过喂盐、熏烟等方式成为驯鹿不可或缺的朋友。对鄂温克人来说,驯鹿不仅是他们的生活所需,也是他们的民族象征:鄂温克的文化是书写在驯鹿皮背上的,是驯鹿让他们继续留在山林里,如今的鄂温克人已不再打猎,而是随着驯鹿的逐食迁徙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爱驯鹿就如爱自己的孩子。撮罗子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的临时住屋,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若干桦木杆或柳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
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
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里有位90多岁的女酋长,深得族人的爱戴。她是茅盾文学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主人公,她更被尊称为驯鹿守望者、山林母亲……她叫做:玛丽亚·索,是中国最后一个部落酋长。老酋长脸上并没有人们印象中“酋长”的威严,更多是一个年长者的慈祥和岁月的沧桑。做针线和烤列巴都是她的绝活。玛利亚·索最清楚驯鹿的习性,驯鹿什么时候应该在什么地方她很了解,猎民们按照她的吩咐去寻找放养的驯鹿,一找一个准。或许在她之后,“部落酋长”这一称谓也将不复存在……
END
Whereyouare
寻找想当作者的你长期征稿启事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灵*万里挑一
为此,我们寻找想当作者的你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