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刘丽平根河之恋(二)文/叶梅(土家族)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慈祥温暖,柔和坚强,又具有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下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常有人在茫茫林海中迷路,遭遇不测,玛丽亚·索会刻下“树号”——用短斧或猎刀在树干上砍下小小的印迹,举家搬迁或是远足狩猎,以此为指示,或者在大树上砍一个缺口,绑上横木杆,然后扎上柳条小圈,柳条圈会告诉人们搬家的方向,圆圈到树杆的长度预示搬家的距离。这样,无论林海多么神秘遥远,都在她的方寸之中。玛丽亚·索豪气十足,聪明过人,还是一个能生养的母亲,一口气为她的民族养下了七个孩子。鄂温克族对人丁的繁衍几近崇拜,历史上因为气候严寒、多种疾病,还有饮酒过度,使得本来人口就极少的鄂温克发展缓慢,玛丽亚·索的七个孩子个个活泼健壮,她果真就是一条生命的河。丈夫在她生下第一个孩子之后就酗酒,不理家事,玛丽亚·索用丰沛的乳汁养大了孩子,她的部落人丁兴旺,鹿群生气勃勃,她的名字就是守护森林的敖鲁古雅的象征。那天,本来准备到玛丽亚·索的部落去参观,但我却犹豫再三,终究未去。在我心里,其实我已经见过她了,她的脸庞是那样熟悉,她的气息似乎就吹拂在耳边,甚至虽然没有听见过她说话,并且即便听见,我也不懂她吐出的鄂温克语,但她如森林微风、根河波涛一般的声音似乎就流淌在我的心底。作家乌热尔图为玛丽亚·索拍的一张图片不止一次吸引住我的目光: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抚过鹿柔细的皮毛、湿润的嘴角,鹿很喜欢地舔食着老人伸过来的苔藓,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这图片如诗如画,是那样的朴素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我们这些陌生的外来人,怎敢轻易去打扰她的平静?其实我也很想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以我的角度和理解。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来自全世界,带着各式各样的目光。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根河,自己的玛丽亚·索,但我们这样匆匆的来去,怎么会有乌热尔图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就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啊。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带给文坛的除了他的小说,还有他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的惊人之举。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花儿,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坦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涌动。我不禁联想起这位鄂温克作家的返乡,或许说起来有诸多原因,但那或许又都并不重要,只有一个理由就足够了,就是这片草原这些河流这些民族啊!是她们无时无刻不在的召唤啊,是生活在山林里的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涌动啊!我这样以为,不知对不对?在根河的一个夜晚,我问乌热尔图,他用他那双鹿一般的眼神看了看我,用力点点头,说是的,是这样的。他和玛丽亚·索有着同样的眼神。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一系列著作和摄影,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和报答。记得来到根河的头一天,一切都是新鲜的。晚餐之后,热情的根河人为我们备好了第二天进入森林的行装,那是一双齐小腿的帆布靴子,还有一个养蜂人戴的帽子,说是为了防止一种叫“草爬子”的飞虫叮咬。在北京时,根河文联的朋友就再三发来短信,叮嘱备足衣物,来后又给了一张友情提示,说到草爬子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比如它类似蚂蝗,叮住就不松口,情愿没了性命也不撤退,会将半截身子扎在人肉里,只能拿烟熏,如果硬扯会断在肉里发炎,导致血液感染,过去就曾有一位因此而得了脑炎等等。大家都很当回事,但走过几处山林,除了飞来飞去的瞎蠓围着人乱转,并没有遇到令人恐惧的草爬子。从小生活在海拉尔的艾平一路陪同我们,说小时候并没有这么多虫子啊,在她的印象中,她和小伙伴们常常在林子里玩耍,一玩就好半天,也从没被叮成什么样儿。是人类退化了,还是环境变化了呢?不由引发人的联想。或许原本这世界就是所有生物共同拥有的,人类占有太多,才引发虫的攻击?人一下车,蠓虫就围上来了,上车时也跟着,在车厢里狂舞,大家一阵乱扑,但艾平说不要紧,只要车一开它们就不见了,虽然车门紧闭,它们并没飞出去,但奇怪的是一会儿功夫就都不知躲到哪儿去了。人说,大兴安岭里的蝴蝶真多啊!那天因为《民族文学》的图片要定稿下厂印刷,我留在根河的住处看图样未跟队伍同行,从山里回来的各位就是这样惊叹的。他们说公路旁,车前人后,白蝴蝶层层叠叠飞舞,就像盛开的花朵,好长好长一片啊!我虽然没有亲眼得见,但从周晓枫等伶俐的比划里,也似身临其境。山外的人远道去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未完待续作者简介叶梅,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民族文学》主编。著有小说集《花灯,象她那双眼睛》《撒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最后的土司》《九种声音》《第一种爱》,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电影剧本《男人河》,电视连续剧本《饭碗》《永远的妈妈》《皇上二大爷》(合作),评论研究《叶梅研究专集》等。
策划|赵立友
监制|董慧敏
编辑|薛文芳何瑶
根河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