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慌,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完成。
磕磕巴巴的在图书馆里将征稿写完,发给导师看。也难为我导师了,火车上边赶路边拯救我这写的混乱的文章,还得思考用什么委婉的话来告诉我「你这文章不合格」。唉,对不起,制造了学术垃圾。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没事招这征稿干啥呀
又安慰自己,早晚都是要学的东西,早一日感受痛苦,就能早一日悟到其中的门路。头脑一热报的名,死磕也要在截止日前提交。但一想到,我要重新写征稿,我作业都没有做完,时间又那么紧,我就想捶死我自己??
?10.4周一
今天给自己放了一天的假。早上睡到自然醒,躺在床上看美剧《燃情克利夫兰》,这是部喜剧,非常解压。
下午读完了路遥的《人生》,这本书上个月就用碎片时间读了一半。在高加林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生活在城市交叉地带,徘徊于充满生气的大都市和美丽的边疆小山城,害怕被淘汰,害怕成为边缘人物。
路遥的书写的很大气,《平凡的世界》三部书列在了寒假书单计划里了。
傍晚读《北极民族学考察笔记》,这本书是郝院长要求她的学生阅读的,晚上熬夜读完了,这本书确实有意思。
《北极民族学考察笔记》是中央民族大学丁宏老师写的,她在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访学时有机会参加北极民族学国际联合考察活动,考察对象是俄罗斯北极圈内卡宁半岛极地冻土地带以牧养驯鹿为生计的涅涅茨人。
对涅涅茨人的生活细节描写,如,涅涅茨人在寒冷的北极,长期的风吹日晒,遭受蚊虫的叮咬、单一的饮食结构、放牧期间令人窒息的孤独、商品物资紧缺、高强度的放牧劳作、医疗品的匮乏、子女为读书进行的长途跋涉……似曾相识,能产生共鸣,让我联想到我小时候在冬、夏牧场上经历。
上大学后,尤其在北京,每次朋友聚会,都能听到一席怀念牧区游牧生活的话,微博上,也总刷到浪漫到令人向往的牧区游牧生活的文字,我和他们好像爬的不是一座山,去的不是一个冬夏牧场,体会的不是一个哈萨克牧民家庭生活。
我记忆中的牧区生活,满是生活的艰辛。全年无休的放牧、夜间清点羊群时的寒冷、雨天毡房里的漏雨、走不完的转场、拾不完的牛粪(用来烧火做饭)、搅拌不完的*油、晒不完的奶疙瘩、拽不动的小牛犊、捣不完的毡子以及因想家哭着入睡每一晚……
牧区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牧区中哈萨克小孩从小就要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各种牧区生存技能,他们从小就能骑马、赶牛羊,他们有非常强悍的体魄和非常坚韧的性格,他们有很强的耐力能够忍受长长的孤寂,他们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雨雪暴风天气,他们是非常勇敢的,他们身上有很多我今生追求的优秀品质。
我在最不懂事的年纪(初一之前的所有寒暑假)去了牧区,我没能记住牧区生活中浪漫、惬意、自由,记住的满是牧区生活的不易。
牛羊在迁徙中膘肥体壮,
牧人在流荡中饱经风霜。
?10.5周二
??方法论这门课,真的是靠穆老师的人格魅力支撑着。下周就考试了,我那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书还没有读完。。。
??好喜欢英语口语课的王立欣老师啊,非常有气质,课讲的也很有意思,难得遇到一个这么喜欢的英语老师~
??英语写作课的陈连丰老师,可能是他能英语、日语授课,很像电影《刺猬的优雅》中的日本学者,说话声音很温柔,非常绅士~
?10.6周三
上午提交材料,顺便去图书馆借了三本小说,虽然手头还有课堂指定讨论的书籍没有读完,但时间不都是挤出来的嘛,用刷微博、朋友圈的手机读上几页小说,也还是可以的。
今天的民族学通论补修课上,田老师用“全球化”经济视角解析东北一带的拉闸限电事件,跟之前听到的煤炭供应不足、电力不足、高耗能企业耗电等观点不同。听老师讲完,更觉得以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