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山高林密、岭秀水清的特殊地理环境中,鄂温克猎民饲养着在中国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驯鹿,从事着奇特的渔猎生产,信奉着古老的宗教——萨满教,在与各兄弟民族广泛的接触,频繁交往中,创造和发展了我国又一种文化——驯鹿文化。
在这个从降温迅速变为速冻的季节,无论穿多少衣服都抵抗不了寒冷时,头一次觉得北国的冬季,变得非常不友好。
直到看到它缓缓的从林海雪原中走出来,身后跟着几个裹着大袄的鄂温克族人,夕阳暖暖照射着结着冰晶的树枝,它抬头,抖了抖犄角上的白雪。那种从内而外被治愈的感觉,溢于言表。
它不是那只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鲁道夫,它从呼伦贝尔来,从中国鄂温克族来...
它们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高寒地带繁衍生息。
它们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摄影by夕烟牧人
“鄂温克”在鄂温克语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人是在多年以前从列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当时有余人。
在列拿河时代,他们就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后来由于列拿河一带猎物少了,他们便顺着石勒喀河来到了大兴安岭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大兴安岭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水中的游鱼成为他们的衣食之源。
在这山高林密、岭秀水清的特殊地理环境中,鄂温克猎民饲养着在中国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驯鹿,从事着奇特的渔猎生产,信奉着古老的宗教——萨满教,在与各兄弟民族广泛的接触,频繁交往中,创造和发展了我国又一种文化——驯鹿文化。
敖鲁古雅驯鹿之乡在呼伦贝尔最北部的根河市满归镇以北约17公里处,有一处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主的小镇,这是一处位于大兴安岭森林中的鄂温克民族乡。敖鲁古雅具有典型的大兴安岭地方特色。
摄影by:刘顺儿妞
最美的景致莫过于待驯鹿归家,看几百只鹿“沐在夕阳下”,鹿角珊瑚礁般错落,屋前白色烟雾慢慢升腾,背后是宁静和悦的森林。
冬天,是森林工业的*金季节,也是出猎的大好时光,乘着驯鹿雪橇观雪的世界,领略北国风光。
目的地
敖鲁古雅驯鹿之乡在呼伦贝尔最北部的根河市满归镇以北约17公里处。
必备物品
防护眼镜:在敖鲁古雅狩猎要记得戴上防护眼镜,一方面是为了让眼球增加抵御严寒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雪盲的现象。
指南针:这里的冬天就是白茫茫的一片,迷失道路就在所难免了。所以,除了必要的指南针等工具,短波调频通讯对讲仪这些现代武器也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在深山里狩猎的时候不要把零食随意扔在森林里,因为这样容易招来从冬眠中醒来觅食的野兽。
敖鲁古雅位于呼盟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市西郊。内蒙古最北的一个乡。是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奇怪的是,每人都有一个俄罗斯名字,遇到重名,就在后面加上特徽,比如乡上有三个玛利亚,后面加上大、中、小以区分,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姓。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三大直系,雅托克系,其中的一个小部落,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五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淳朴的民俗民风却使终保留着。
鄂温克猎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现在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而离此并不遥远的鄂伦春人,年放下了手中的猎枪,全面禁猎。
摘自ZAKER
1、点击右上角“…”或“—”,可将该内容“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2、点击该页顶部大标题下的“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