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主要是信基督教的和世界许多国家宗教节日,尤其在欧美各国,过圣诞节是那样的重大神圣,那样包含着久远的宗教因素。
圣诞节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号,是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日。关于耶稣到底是哪年哪月出生的,以至是否确有其人,史无记载。这个日子是罗马天主教会在公元年规定的。之所以选择这天,据说是为了同世俗的农神节相一致。因为阳历的十二月二十四号是冬至日,这天是日照最短的一天,而从第二天二十五号开始便昼长夜短了,咱们中国认为冬至后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古代中国冬至是三大节之首。人们为了感谢太阳赐给人们的光芒,经常举行各种祭拜太阳的活动,降耶稣诞辰与传统的农神节相结合,其大意应该是为了表示耶稣的降生就如同太阳给人类带来的温暖与光明吧?从这可以看出基督教的原始性,它与原始宗教一样,有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恐惧与崇拜。
十二月二十四号是开始,圣诞夜是庄严神圣的。信仰耶稣基督的国家城市、街道、买卖铺户都布置的五光十色。大街小巷都摆满了圣诞蜡烛、蛋糕、糖果、饼干、金色胡桃、苹果、小玩意、金铃,最主要的就是象征吉祥如意、生命永恒的圣诞树(圣诞树最初寓意我认为与我国山海经中的建木,萨满教中的萨满树、北欧神话中的世界树、古罗马农神节的丰收树寓意是一样的都是原始信仰中对宇宙、自然、生命的崇拜)。
圣诞树是圣诞夜必需之物,圣诞树一般是用小枞树或松树,树枝上挂着各种耍货、礼品、五光十色的球及灯泡。树顶上往往要装饰一颗明亮的星星,以示东方三王赴伯利恒朝拜圣婴的道路。
关于它圣诞树的来历有种种传说,有说源于德国的,是天使发送礼品的。有说源于中古的德国圣经古迹剧,剧中有一颗挂满苹果的棕树象征伊甸园,表示生命之树。
也有的说,日耳曼人当年奉橡树为圣树,他们盛行以儿子献神的陋俗。每年冬天,一名志愿献祭的小男孩蒙头跪在橡树前,主祭者用棒子猛击小男孩头部,直至头破血流脑浆迸裂,他们认为这样的灵*神才能后接受。一位叫温弗列的传教士在德国看到这种情况之后,立志要帮助当地人改掉这种恶俗。圣诞节前夕,他用斧子将橡树砍到,并指着一棵松树说:“让我们以这棵松树为快乐树吧!”
还有的说,圣诞夜摆圣诞树,早在三四世纪之前就在德国人家中盛行。据说是因为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有一次圣诞夜从一个小城回家,将一棵小松树上点缀了几颗蜡烛代表星星。以后没到圣诞节,信徒们就学他在屋中布置一棵圣诞树。
各地也都有一些其他特点的活动,像“平原寂寂、雪花纷飞”这首流传天下的圣歌的发源地奥地利,他们每到圣诞节就有圣歌夜报捷音活动。圣诞节午夜(就是咱们说的子时后半段),盛行由孩子装扮成三王,唱着圣歌挨家挨户通报耶稣诞生的喜讯。每到一家,人们就拿出胡桃、糖果、饽饽吾的分给孩子们,这项带有符咒似的活动,寓意当然是保护各家的安康免受灾祸。现在我国有的兴趣班一到圣诞节,也让孩子们打扮稀奇古怪模样挨家挨户要吃的,其实这风俗只不过是奥地利当地的圣诞节风俗。任何文化随着传播,肯定会出现变异,在当地形成自己的特色。
子夜时分,教堂举行隆重的“子夜弥撒”,庆祝耶稣诞生,圣诞节的到来。在圣诞节黎明和上午还要隆重举行两次弥撒,并演出耶稣诞生的戏剧,演唱圣诗。
圣诞节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圣诞老人(圣诞老人来自中亚细亚),也是本文的重点,即圣诞老人与亚细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千百年来西方人都相信,一到圣诞夜就会有一位白胡子老头,身穿大红袍,脚踩大皮靴,背着大红包袱,乘坐由驯鹿拉着的雪橇自北方来。圣诞老人顺着烟筒出溜到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将孩子们喜欢的耍货、礼品塞进孩子们的袜子里。因此孩子们在钻被窝之前,都要将袜子放在炉子旁,并给圣诞老人留点好吃的,作为他的夜宵。
之所以说圣诞节中的通古斯文化,我的观点就是圣诞老人所驯养的驯鹿。
关于圣诞老人的来历,圣尼古拉节宗教传说记载,尼古拉是公元四世纪时中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后来被神话了,据说西方民间故事里的圣诞老人,就是由尼古拉的神话衍生而出的。这个节日,使用阳历的天主教在十二月六号庆祝,使用儒略历的东正教则在十二月十九号庆祝。
荷兰、瑞士和西欧其他一些地区还流传着一个叫“圣尼古拉前夕”的传统民间节日。他们传说这个晚上,圣尼古拉会把给孩子们的糖果耍货等小礼物装在孩子们袜子里。
年圣诞节前夕,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将一封发给圣诞老人的节日贺年片儿寄到了寄往芬兰北部拉毕省的省会罗瓦涅米。这张贺年片儿使争执多年多年的西方国家,对圣诞老人故乡的争论终于停止了。从此,圣诞老人的故乡即不是丹麦、荷兰、也不是德国,而是芬兰的罗瓦涅米。罗瓦涅米是芬兰北部拉毕省的省会,是全世界惟一处于北极圈上的城市。这里也是进入北极神秘地带拉普兰的入口,前往北极探险的人们大多是从这里进入。圣诞老人村距市区5公里。广袤无垠的冰蚀苔原,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低矮的松树林,悠闲散步的驯鹿,小巧别致的小木屋,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拉普兰南部极地风光。这里原先居住着萨米人(也称拉普人),他们与芬兰的另一个少数民族汉蒂人同属于乌戈尔语族,是欧洲古老的游牧民族。汉蒂人有着古亚细亚人的特征,他们同是一个语族。传统的萨米人身材比较矮小,皮肤棕*,颧骨高,头发大多是深褐色、棕灰色,甚至是黑色的。从拉普人种族特征及语言系属可以看出,他们的祖先来自古亚细亚的*种人。他们依然保留着本民族原来的生活习惯。到这旅游,既可以欣赏奇妙而独特的自然极地风光,又可以欣赏拉普兰人放鹿和套鹿的精彩表演。
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萨米人善于饲养驯鹿。圣诞老人的坐骑驯鹿,圣诞老人的打扮就是由萨米族的民族服演变而来的。驯鹿是萨米人的文化象征。驯鹿不仅作为萨米人的食物来源,也是出行工具。尤其在冬季,大雪皑皑的北极圈,驯鹿作为必要的交通工具,解决了出行的问题。萨米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挪威、瑞典与丹麦。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驯鹿文化的起源,也就是为什么说圣诞老人的坐骑源于古老的通古斯。
世界上饲养驯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北纬48度线以北的诸民族中。居住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Eskimos)、捕捉野生驯鹿为食,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拉普地区是欧洲唯一的饲养驯鹿文化地区。从有关驯鹿的各种资料表明,拉普人的驯鹿文化从一开始就是畜牧型的,并不是从原始的狩猎型发展过来的。在极地严寒地带,驯鹿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驯鹿与其它鹿科动物不一样,它性格温顺易于饲养,很早就被人类驯化。成为了苦寒之地生活人类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驯鹿耐寒,属于苔原动物,适宜在高纬度的严寒气候生存,以食苔藓为生。驯鹿的特殊胃口,决定了驯鹿生存条件仅仅限于苔藓生长的的生态环境。
有关动物家畜化问题,迄今学术争论不休。在人工驯化大型家畜类中,最特殊的当属驯鹿。对于驯鹿的人工驯化时间,学术界有的认为很早,称之为“古老的家畜”,也有的认为时间比较晚,说是“晚近的家畜”。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人种学家哈恩认为,畜牧者到了东北亚以后,由于那的气候严寒,饲养牛马羊十分困难,驯鹿这种适应苦寒之地的动物则成为首选。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证明,驯鹿的家畜化始于原始的狩猎民族,它不始于先进的游牧社会,更不是农业文明。狩猎是人类原始生活的古老状态,驯养驯鹿的古老性是无法排除的。许多研究学者指出,驯鹿与人类存在一种共生关系。俄国学者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中说,“驯鹿易于接近人类,一是驯鹿对人尿中的盐分需求使它主动追逐人群。二是为了躲避猛兽与蚊虫之害,驯鹿也喜欢接近人住的营地。”至于欧亚大陆北半部的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对驯鹿的需求自不待言。这种共生关系,加上驯鹿易于接近人类的特点,无疑为以狩猎为主的原始人最先驯化驯鹿提供了了先机条件。对于不定居的狩猎民族来说,驯鹿是在那种恶劣苦寒的环境中迁徙的主要工具。离开了驯鹿,对于狩猎民族来说,那就等于失去了迁徙的脚力。人工驯化驯鹿的文化由来已久,它究竟起源于何地?由于驯鹿锐减,北美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从西伯利亚引进人工驯鹿,美洲起源可以排除了。也曾出现过驯鹿文化起源于洛帕乌—德意志中心说,但中外学者们的目光还是不约而同的转向了*种人故乡,民族学资料有力地证明,全球所有的驯鹿民族,无一例外都是*种人类型。亚洲大陆是人工驯鹿的发源地,已经被学术界公认。亚洲起源说,最有影响的是萨彦—阿尔泰说和贝加尔湖说,萨彦养鹿人很早以前就在这里创造了最古老的文化。由于气候的变迁,使古代养鹿人向西北和东北迁移,大概在公元前三世纪这个文化瓦解。并且他们认为通古斯人是养鹿的一支,将近19世纪通古斯人才在东北部出现。这种说法欠妥,首先通古斯人自古以来就是以狩猎,使役驯化驯鹿的民族,驯鹿文化在通古斯民族中由来已久。最主要的一点是,萨彦—阿尔泰说提出的观点基础是人工驯鹿源于畜牧说,这个观点忽略狩猎业要比畜牧业原始,人工驯鹿源于狩猎经济。
目前学术界比较倾向于贝加尔湖说。历史上,贝加尔湖跟汉王朝有着密切关系。唐代沿用北海之称,属唐王朝版图的铁勒地。元代,称贝加尔湖为大泽。当时大漠以北一直至北冰洋的广阔地区都是管辖范围,在这设立了岭北等处行省。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旅行家图里琛出使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土尔扈特部时,经过了贝加尔湖,安加拉河、叶尼塞河一带,他在著作《异域录》中记载:“伊聂谢柏兴”的人土人情写道,俄罗斯呼索伦为喀穆尼汉,又呼为通古斯。俱畜鹿以供乘驭驮载。其鹿灰白色,形似驴骡,有角,名曰俄伦。这时历史上最早见到通古斯之称。这也是汉文文献中有关贝加尔湖地区驯鹿使役较早而真实可靠的记录。这段将通古斯——俄伦——索伦(鄂温克)连在一起。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分布地域广阔,主要生活在亚欧大陆东端的我国与俄国境内。西起鄂毕河,东到鄂霍茨克海,北起北冰洋,南到贝加尔湖、外贝加尔湖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通古斯的概念是建立在语族、种族、大体相同的居住区域和生活方式及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之上。这里所指的是一个相沿发展的民族系统,包括先秦时期的肃慎、汉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室韦、隋唐时期的、靺鞨、辽金时期的女真、明以后的满、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不同时期的部落和民族。这里应该指出、从肃慎到满族以及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只是一个在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方式、原始信仰及族源认同感相一致的语族和种族系统,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
解放前将鄂温克人分为三部,索伦、通古斯、雅库特(雅库特也有突厥血统)、因各民族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相互混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哪个民族也不是单一的。要说驯鹿文化起源,必须要说通古斯,通古斯本意所指的就是鄂温克族。在俄罗斯,通古斯是雅库特人对艾文克人的称呼,在我国的称鄂温克,在俄国的称埃文克或埃文基,于是俄国人就从雅库特人那里沿用了通古斯一词,并且将这名称传到了欧洲。可见通古斯一词一词专指鄂温克,是一个专有的民族概念。只不过到了20世纪,通古斯一词作为民族概念逐渐废弃,在俄文中改为埃文基。在我国则改为鄂温克。这时通古斯一词逐渐演化成一个语族的概念。俄罗斯、日本、欧美及我国一些学者经过语言学谱系的研究,发现我的女真,满洲、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那乃人(赫哲族在俄罗斯境内称呼)、埃文克人、乌尔奇人、乌德盖人、奥罗奇人等民族的语言语音结构、词汇构成、形态变化的诸多语言学领域均表现出相当多的一致性,于是就把这些语言相通的民族全部划到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而把操这种语言的所有民族和部落统称为通古斯人。
通古斯语支各民族祖先历史久远。鄂温克的祖先早在公元前年就生活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贝加尔湖地区人种学与考古学考察表明,大部分鄂温克人特有的人种类型与贝加尔湖地区古老的新石器时代居民人种类型相似。根据墓葬中各种装饰服饰排列位置,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古代服装同近代的鄂温克人服装相像。一般学术界认为,贝加尔湖地区是操通古斯语古代各群体形成的区域。根据我国文史籍记载,鄂温克族源与北魏时期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怛室韦及唐代的鞠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室韦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泛指居于勿吉以北的所有渔猎民族。据《隋书室韦传》记载,室韦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怛室韦、大室韦五个大部落,彼此不相统属。其中北室韦、钵室韦与鄂温克有着比较直接的历史关系。隋唐时期贝加尔湖东北岸一带的部落也称鞠部,鞠部在唐代贞观至永徽年间,就一再“奉貂马入朝”。鞠部生活于大森林中,《文献通考》记载:“鞠国在拔野古东北五百里,六日行可至其国,有树无草,但有地苔。无羊、马、国畜鹿如牛马,使鹿牵车,可乘三四人。人衣鹿皮,食地苔,其俗聚木为屋”。这就是明末鄂温克人使鹿部的故乡,聚木为屋,就是鄂温克人的斜人柱(也称仙人柱或撮罗子),与北室韦、钵室韦用桦皮盖屋是同一种居住方式。从而说明鞠部、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怛室韦同是鄂温克祖先的称谓。
要说驯鹿文化起源与继承,那就必得说鄂温克,现在居住于我国与俄罗斯还保留驯鹿文化的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有鄂温克、鄂伦春、埃文克、奥罗克、奥罗奇等民族。鄂温克人自称是住在大森林中的人,这个自称反映出鄂温克生存环境的特征,其他民族鄂伦春、奥罗克、奥罗奇的意思为"使用驯鹿的人",更是直接表达了民族特点。历史上鄂温克与鄂伦春是同一个民族。
关于鄂温克先民最早使用驯鹿的记载,年前《梁书》中写道:“其风俗羊鹿如养牛,有鹿车。”前文以提过,鄂温克先民在我国古史上,并非以鄂温克的名称出现。养鹿业是鄂温克人经济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分布在从叶尼塞河到鄂霍茨克海以及大兴安岭的北部广大地区。据鄂温克传说,在未将驯鹿驯化之前,鄂温克的祖先曾以猎取驯鹿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不论是吃肉还是穿衣都取自驯鹿。鄂温克人驯养驯鹿不单是为了食用,还主要用来运输。鄂温克人居住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他们物质生活的自然基础,原始森林赐予他们的天然财富—野兽,对鄂温克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游猎于大森林的鄂温克人,因为有了驯鹿作为交通运输工具,使他们在森林里游动性加大了,他们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处,根据野兽多少而迁移,他们住的仙人柱非常简单,但适于他们游猎。驯鹿除了帮助搬家之外,还替猎手们将野兽驮回来。驯鹿这种动物善于在沼泽中与深雪中行走,现在我国鄂温克境内的驯鹿,是鄂温克人从列那河一带迁徙时带过来的。我国东北原没有驯鹿,驯鹿主要栖息于俄罗斯的直牙河、威吕河、阿尔丹河等流域。鄂温克人称家养的驯鹿为“鄂伦”。驯鹿俗称四不像,蹄子似牛非牛、脑袋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性情温顺,是一种寒带动物。
鄂温克人将野生驯鹿驯化成家畜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鄂温克的驯化驯鹿的原始形态,是狩猎业向畜牧业过渡的一个阶段,在诸多的驯鹿民族中,鄂温克使役驯鹿和利用驯鹿的方式是最为古老和规范的。现在突厥语族的雅库特人、乌拉尔语系的萨摩耶德语族的涅涅茨人、萨摩耶德人、芬兰—乌戈尔语族的曼西人、汉蒂人,以及北欧的拉普人等民族饲养驯鹿规模大,鹿群比鄂温克人要大得多,但这些民族都是游牧经济,而非古老的狩猎业。从拉普人与鄂温克人制驭驯鹿的手段来比较,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拉普人要逮着一头驯鹿,得使用套锁的方法,就咱们看蒙古族套马一样,即抛出绳索套住驯鹿,这实际就是从牧马人那学来的。而鄂温克人一直采用的是古老的吸引法,用食盐与驱虻烟将驯鹿吸引过来,从中不难看出鄂温克人在驯化驯鹿的方式要比拉普人古老。
从通古斯语支鄂温克、鄂伦春人的祖先种种迹象来看,他们是原始的猎鹿民族。自古鄂温克的各部落都是以鹿科动物为主要猎取对象。比如:“驯鹿、麋鹿、马鹿、狍子等,这些鹿科动物是他们主要的生存来源,吃鹿肉喝鹿血,撮罗子冬天用鹿皮围起来,头上戴的是狍子皮帽子。还有从他们的原始信仰来看,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的萨满,其神衣神帽、萨满鼓等神器都与鹿有联系,特别是以鹿角为萨满的神帽,更是有力地证明这一点。恩格斯曾指出人类进入野蛮中级阶段:”东大陆是从驯养家畜开始;而西大陆是从靠灌溉之助栽培食用植物开始。鄂温克与鄂伦春是代表了由原始狩猎产生动物驯养业,逐渐进步到畜牧业道路的东半球的类型。前文已经提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拉普地区是欧洲唯一的饲养驯鹿文化地区,而驯养驯鹿的拉普人、汉蒂人等都与古亚细亚人有着种种联系,前文咱们也提到过,所有有驯鹿的民族都来自*种人,可以说明欧洲的驯鹿文化是从东方传过去的。恩格斯还指出:“在东大陆、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是从驯养供给乳和肉的动物开始的,”事实证明鄂温克的祖先就是在这种动物驯养业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出要寻找古老的驯鹿文化,那就得到东方的鄂温克人那里去寻找。
當的三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