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用為“尾”之字當釋“麋”
清華簡十一《五紀》中有個用爲二十八宿中尾宿之“尾”的字,字形如下:
此字整理者隸定為“”,注云:“,‘尾’,疑從?(以),廌省聲。”[1]
石小力先生認為此字是“廌”字,云:“廌,在楚文字中多用作‘存’。存,古音從母文部,尾,明母微部,韻部陰陽對轉,古音相近,可以通用。”[2]
潘燈先生認為:“此字似與上博簡中讀為‘表’的‘’(上四柬5)為一字之異。‘’下部明顯从‘以’,‘’下部从‘衣’省,二字或為置換聲符。它們是否還有可能讀‘犀’,犀可通尾。尾、以、衣、犀四字讀音接近。”[3]
又云:“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與清華三《赤鳩》簡14中的‘’為一字之異,可徑釋‘廌’,通‘尾’。”[4]
筆者認為:“當於二十八宿中尾宿的所謂‘廌’字,實是從眉從厶,當是‘眉’的或體,段玉裁於《說文》‘眉’字下注云:‘《方言》:‘眉、黎、耊、鮐,老也。東齊曰眉。’《士冠禮》古文作‘麋’。《少牢饋食禮》古文作‘微’,皆假借字也。’‘眉’、‘微’、‘尾’都是音近可以通假的字。”[5]
gefei先生云:“簡79與‘尾’宿對應的之字,其上部从‘廌’是沒有問題的,疑可讀為‘朘’,交尾之‘尾’與‘朘’部位關係不難想象。[6]
“廌”讀若“存”,古音從紐文部;“朘”是精紐微部(臧回切)和文部(子全切),其韻部相同或相近,但是聲紐差遠,而且也找不到可相通假的鏈條,說“廌(存)”、“朘”可通假爲“尾”感覺比較勉強。至於下面從“以”(餘紐之部),讀音差得更遠,也是無義可說。
今按:此字很可能是“麋”字的一種減省形,其來源當是承襲殷周文字的古寫法而非是用楚簡文字的常用寫法。《五紀》簡67有“麋”字,寫作“”,從廌米聲,這當是一種形聲寫法,與西周晚期的伯姬父簋(集成)中從鹿從米的“”寫法類似,只是形旁一個從鹿,一個從廌,本質上也沒太大的區別。但是“麋”在甲骨文中是個象形字,其中既有“”(合)這種很象形的寫法,還有一種略微減省的寫法,就是把麋的頸部、身體和尾部寫成一個彎筆,金文中也承襲這種寫法,如:
這種減省的寫法就是把麋的頸、身、尾三部分用一個彎筆代替了。簡文中的“”很可能是承襲此種寫法而略作變化減省,即把麋頭變成廌頭(或因與麋頭形近),和簡文形聲的寫法從“廌”的情況相同,又減省了麋的腿部,將表示頸、體、尾的曲筆彎折成“?”形,即成此奇特的寫法,還當是“麋”字。
段玉裁於《說文》“眉”字下注指出“麋”和“眉”、“微”通假(見上引),“尾”、“微”都是明母微部字,音同可通;“眉”、“尾”亦音近,如《說文》:“娓,順也。从女尾聲。讀若媚。”葉德輝《說文讀若考》云:“眉、尾古音同”,[7]而“眉”、“麋”亦音同,則“尾”自可通假作“麋”。只是簡文用此形的“麋”作為星名“尾”的專用字,故與其它“麋”字不同。
二、說從口從干之字或當釋“侃”讀“衍”
《五紀》簡94:
“暑熱儇儇(嬛嬛),會炁(氣)為狂,炁(氣)爲瘍。”
整理者釋“儇儇”云:
“讀為‘嬛嬛’。《詩·閔予小子》:‘嬛嬛在疚’,鄭箋:‘嬛嬛然孤特,在憂病之中。’或作‘煢煢’,《左傳》哀公十六年:‘煢煢余在疚。’”[8]
按:“儇儇”似不當讀“嬛嬛”,當依字讀,《廣韻?下平聲?仙韻》:“儇,疾也,利也”,“儇儇”即疾利之貌,謂暑熱之氣疾利,中人則能致病,俗語有“避風如避箭”之說,殆謂風邪疾利如箭,中人則病,其意相類。
“”字是個新見字,簡文字形是“”,由字形看,從口從干當無問題,整理者認為:
“即‘旱’,讀為‘悍’,猛烈。《素問·腹中論》:‘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9]
但釋“旱”明顯與字形不合。石小力先生改釋“号”,[10]ee先生、質量复位先生讀“干”,[11]海天遊蹤先生疑是“某”字,[12]潘燈先生亦認為釋“某”、“呆”而讀“霉”。[13]然放在文中意思都不是很通暢。
從字形看,此字當分析為從口干聲,與《龍龕手鑒·口部》的“”(此據高麗本,《四庫》本右旁訛作“千”,非)字構件相同,又作“哻”、“”等,通行字是“鼾”。只是“”字後出,釋“鼾”在文中明顯又讀不通。
然由此推之,此字疑是“侃”之或體,或通假作“衎”。“干”是見紐元部字,“侃”、“衎”是溪紐元部字,見、溪旁紐雙聲,此字從干聲正可讀為“侃(衎)”。裘錫圭先生指出“侃”是在“衍”的基礎上加“口”而成,是表示“衍”的假借義的分化字,“侃”、“衎”、“衍”通用。[14]《周易·漸·六二》:“飲食衎衎”,“衎”字馬王堆帛書本作“衍”,上博簡本作“”(當即“?”、“”字),是其證。那麼此“侃(衎)”字在簡文中當讀若“衍”。《小爾雅·廣言》:“衍,散也。”《漢書·司馬相如傳》:“離靡廣衍”,顏注:“衍,布也。”是散布義,《廣雅·釋詁三》:“會,聚也”,《漢書·蘇武傳》:“單于召會武官屬”,顏注:“會,謂集聚也。”“會”、“衍”二者義正相反。
“狂”是身體內部造成的瘋癲之病,“瘍”是身體表面破潰的創傷之病。簡文言“會氣為狂,侃(衍)氣為瘍”,意思是說疾利的暑熱之氣中於人體,會聚於體內則成狂疾,散布於體表則成瘍病。
[1]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中西書局年,第頁注[五]。
[2]石小力:《清華簡〈五紀〉中的二十八宿初探》,《文物》年第9期。
[3]《清華簡〈五紀〉初讀》(下簡稱《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9#,發表於-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