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久没更新,要给自己摸鱼找借口的话那是相当荣耀。
装修、下厨、读书、修饰家庭等等等等(笑)
其实最近好多次想动笔写写东西,也攒了很多题目想介绍,不少甚至已经打了草稿,但一直都没想好怎么说,今天看到一句话讲的很有道理,对一件事物了解的越多,往往越缺乏诠释它的底气,因为亲身体会到了其中的细节,会更加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
回到轻量化这个议题,如果抛开诸如“轻量化是为了更好的腐败”、“买装备首先要看颜值要看逼格”这些笑谈,实际上户外轻量化的本源非常清晰,这个缘起于阿式登山和超长步道体系的户外方式的根本目的就在更轻、更快、更高。除去那些花哨的卖点或者噱头,选择一件装备时应该考虑这些非关键功能和心理因素,或者说个性化需要,还是追求最核心的“主要性能诉求”,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前段时间和友人讨论睡袋外皮防水的必要性,从不感蒸发聊到外部水汽侵害,从帐内小气候侃到外部环境,越聊越有个共识是羊群效应式的轻量化推广存在不少瓶颈和隐患限制,其实网络发展到这个份上,各式各样的LW乃至UL装备清单稍微用心就能轻易找到,如果说一份达到UL重量标准而不缺这少那的列表并不太容易达成的话,针对BigThree或BigFour动脑筋的参照就更有现实意义。
先拿国产最常见的几款睡袋做个比较,为方便统一标准均选用M码,首先看看皮重:
黑冰B:g(20D面料和里料)
黑冰G:g(15D面料和里料)
黑冰Z:g(10D面料和里料)
冰焰蝶舞基础版:g(20D面料和里料)
冰焰蝶舞轻量版:g(7D面料10D里料)
天石极光:g(20D面料和里料)
天石驯鹿:g(20D面料和里料)
普遍很轻对不对?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本土驴友手中绝大多数无论国产亦或进口的高端睡袋面料依然被诸如Pertex和日本东丽之类的厂商垄断,国产防水面料睡袋更是近乎于零,除了面料起订授权和消费能力,不得不说使用意识同样是也是影响现状的一个要因。
接下来再看另几款:
GoLiteAdrenaline0:g(PertexEndurance和AridZone20D面料22D里料)
TheNorthFaceHightail3S:g(局部PertexEndurance面料)
TheNorthFaceINFERNO0F:g(PertexEndurance20D面料和里料)
MarmotColMembrain-20F:g(PertexShield30D面料和30D里料)
以上几个睡袋表层都使用了全部或部分防水透气面料制造,皮重增加大致在-g这个范围,这里我们逆向思维一下,睡袋本身所要抵御的水汽侵害都有哪些?
其实主要来源只有两个:
1.人体无感蒸发和呼吸释放的水分
2.来自外部的水汽(降水、冷凝、潮湿的空气等)
无感蒸发直接作用于睡袋内部,正常成年人每天的净蒸发量大约-ml,不到一瓶矿泉水的量,用8小时睡眠换算一下更是只有-ml。可以试验一下这点水分平均在1.5-2平方米的体表面积上需要几分钟能够干燥,即便不考虑这是8个小时逐步释放的水汽以及人体体温本身的烘干作用,内部蒸发也从来不是影响睡袋保暖性的主要原因。不信邪可以在干燥的室内睡上一次,称重看看究竟有多少变化。
影响外部水汽的因素很多,被雨水击穿的劣质帐篷面料、帐壁凝结的冷凝水、呼吸产生的水分、潮湿的空气都会显著睡袋的保暖效果,相信很多轻量化山友都在单层帐里体验过外面大雨里面小雨是种怎样的酸爽和潮湿营地过夜后塌憋的睡袋。
不知火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