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喜迎元宵黑龙江沿岸的原住民族之鄂温克
TUhjnbcbe - 2022/8/10 18:39:00
北京皮肤病哪里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黑龙江沿岸的原住民族之鄂温克

前言

鄂温克,民族自称,汉译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和“住在南山坡的人们”。鄂温克先人分布在黑龙江上游及贝加尔湖沿岸一带,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猎民族。他们世代在原始山林中从事狩猎活动,被称为“森林之子”。鄂温克族在俄罗斯境内亦有分布,称为埃文基族,属典型的跨境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大部分鄂温克人已逐步走出山林过起了定居的新生活。

鄂温克族在昔日的狩猎生产实践中,练就了精湛的骑射本领及坚韧刚毅、自强不息的民族品质。清朝时期,黑龙江流域鄂温克族被清*府编入八旗,同各族官兵一道在抵抗外敌入侵,保卫边疆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代生活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对大自然始终保有敬畏之心,相信万物有灵,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同时,在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鄂温克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风尚与习俗。勤劳智慧的鄂温克人以自身的生存经验,展示了这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

鄂温克——“森林之子”

1先人踪迹

关于鄂温克族的起源,国内学术界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及以东地区的北室韦;另一种认为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但无论鄂温克族起源何处,他们都始终处于游猎、迁徙的状态,努力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的生存在原始森林中。

北魏以来,活跃在广阔黑龙江流域的室韦各部与中原王朝保持紧密联系。《隋书》记载,室韦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部。据考证,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三部与鄂温克族源关系密切,其活动范围、文化习俗与鄂温克族存在相承关系。

元朝,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将生存于贝加尔湖以东及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及蒙古等族统称为“林木中的百姓”。

明朝,史籍《大明一统志》中记载的“北山”上“乘鹿出入”的人,多认为是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先祖。

17世纪中叶《俄国使华使团笔记》中的鄂温克人

据考证,明末清初生活在贝加尔湖沿岸及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人分为三个族群:

雅库特:从事狩猎和饲养驯鹿的鄂温克人,是雅库特鄂温克人的先民。18世纪初,自贝加尔湖东北勒拿河支流维季姆河流域迁至额尔古纳河畔。

通古斯: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的以马为交通工具的使马鄂温克人,为通古斯鄂温克人的先民。

索伦:鄂温克族重要分支,人数较多。“索伦”为满语之称,词义丰富,有“射手”“请来”等意,最早见于天聪八年(年)的《清太宗实录》。索伦鄂温克人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从事牧业、农业,被编入清朝八旗。

2守卫边疆

鄂温克人精于骑射、骁勇善战,在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保卫东北边疆的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六四二年,皇太极至明崇祯帝书:“予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鄂霍茨克海),迄西北海滨(贝加尔湖),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清太宗实录》载)自此,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族纳入清朝统治范围。

油画《呼玛尔之战》

古法坛村大捷

17世纪40年代,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给黑龙江沿岸原住民族带来沉重灾难。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一带的鄂温克等族团结一心,拿起武器,英勇抵抗俄国侵略者。在清*抗击俄国侵略者的呼玛尔、尚坚乌黑、古法坛村等战役中,均有鄂温克勇士参加战斗。

自17世纪中叶,世居黑龙江上游的鄂温克人陆续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地区。清*府加强了对嫩江流域地区鄂温克人的管理。康熙十年(年),清*府对鄂温克人陆续编佐,称为“布特哈打牲部落”。《朔方备乘》载:“盖布特哈为打牲部落之总称,故东北数千里内,处山野业采捕者悉隶之”。编入旗籍的鄂温克壮丁承担贡貂与兵役等义务。

油画《雅克萨大捷》

康熙二十四年(年),中俄雅克萨之战爆发,鄂温克勇士直接参与战斗,并担负起敌后侦察、修筑堡垒、运输*需等任务,为这场保家卫国战役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帝盛赞:“索伦效力勤劳,传谕异日加恩,以示鼓励。”

光绪二十六年(年),俄国以保护中东路为名,出兵我国东北,出兵前先后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进而攻占并烧毁了瑷珲……在此次庚子事变中,瑷珲副都统凤翔率清*及鄂温克、鄂伦春各族官兵奋勇抵抗,为保卫祖国的东北边疆做出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鄂温克族有识之士坚定的加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中。“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们参加了马占山将*指挥的“江桥抗战”,后加入东北抗联,在东北战场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斗作用,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直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鄂温克族革命青年成为了中国共产*的一员。

走进鄂温克人的生活

1衣之美

鄂温克族的服饰具有北方狩猎民族特色,以兽皮、布料材质为主。兽皮服饰是鄂温克族传统服饰,以适应高寒气候下的生产生活。清末之后,布料服饰才逐渐流行。

鄂温克皮服样式

皮靴、手套样式

服饰:男性服饰分长、短袍;女性多为长袍。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带毛和不带毛两种。一般选用狍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并用揉成线的兽筋进行缝制。服饰具有衣袖肥大、斜对襟、束腰带等特点。男性长袍多用于狩猎,短袍多用作礼服。女性长袍可到脚面,前后不开气。男女下裤多为皮质。鞋多选用狍皮制成皮靴,耐用耐磨、轻便,易于行走、狩猎。

红穗帽样式

帽饰:红穗帽,形状呈倒圆锥形,帽尖有红穗子,象征太阳和希望,是鄂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帽饰之一,男女老幼皆可戴;狍头帽:选用狍子的头部皮料制成,是鄂温克、鄂伦春等北方民族常佩戴的帽饰。《黑龙江外记》载:“以狍头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又反披狍服,*毳蒙茸”。

现今,受汉族服饰的影响,鄂温克人渐渐身着汉服,但在本民族盛大节日上,人们会着传统服饰,弘扬与宣传鄂温克族服饰文化。

2食之味

晒制肉干

肉类:鄂温克猎民主要靠狩猎飞禽走兽来获取食物,通常以肉类为主食。包括:鹿肉、狍子肉、熊肉、野猪肉、灰鼠肉、飞龙、乌鸡、野鸡、鱼类等。鄂温克人通常生食狍子、鹿的肝、肾,其余部分煮食、烤食或晒成肉干等。

*花菜

稠李(左图)山丁子(右图)

野菜野果类:除肉类外,鄂温克人通常也会去山林中采集野菜、野果等。野菜:野韭菜、柳蒿菜、*花菜、山芹、野葱等。野果:稠李子、山丁子、灯笼果、刺木果等。还包括白蘑等菌类。

奶制品

驯鹿奶:呈灰白色,浓度大且味道香甜,营养价值高,是鄂温克猎民的传统饮食,他们喜欢饮用驯鹿奶熬制的奶茶。猎民还会将多出来的驯鹿奶存放于桦树桶内,取上层浮油来吃,亦可用来制作酸奶、奶酪、奶皮子等奶制品。

桦树林

桦树汁:春末夏初期间,鄂温克猎民在山林中狩猎时会饮用桦树汁,这种天然饮料营养丰富、味道酸甜可口。猎民们用猎刀将桦树干割开裂口,后用桦树碗对准裂口接桦树汁即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过上定居生活的鄂温克人,饮食习惯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主食除了肉类外,逐渐被面食所替代,并开始广泛种植蔬菜。

3居之乐

传统民居——“撮罗子”

又称“斜仁柱”“仙人柱”等,是鄂温克、鄂伦春等北方游猎民族的临时住屋。“撮罗子”可随意拆卸、搭建,这对于长期居无定所,过着传统的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来说,提供了居住和生活上的便利。

“撮罗子”三角木架

“撮罗子”呈圆锥形,一般高约三米,直径约四米,会选在阳光充足、靠近水源、地势高且平坦之处搭建。建造方法极为简便,用三根较粗的桦树杆做成三角架子,再用约二十根木杆子搭在三角架上,最终呈现出圆锥形状的木架子。

撮罗子

根据季节冷暖程度,“撮罗子”上的覆盖物有所不同,冬季用兽皮围裹“撮罗子”,天气转暖则用桦树皮围裹。地面会铺熊皮、犴(驼鹿)皮以保暖、防潮。鄂温克人会在“撮罗子”内烹饪食物,所以“撮罗子”的顶部不是封闭的,做饭时的烟和蒸气可从顶部空隙排出。

4行之顺

驯鹿——“森林之舟”

鄂温克人喜爱驯鹿,认为驯鹿是幸福、吉祥、进取的象征。

鄂温克吉祥图案(由驯鹿角、“撮罗子”、篝火、彩虹组成象征性图案)

鄂温克民族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鄂温克驯鹿习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驯鹿性情温顺,耐寒能力强,适合生存于严寒地带。由于驯鹿蹄部宽大,可在山林、沼泽、雪地中穿行无阻且平稳、安全,是鄂温克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森林之舟”——驯鹿

鄂温克人与驯鹿

驯鹿以森林中的苔藓、石蕊为主要食物,夜晚到山谷中觅食,天亮便主动返回营地。驯鹿给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一般驯鹿可载重约四十公斤,不论上山狩猎还是远行迁徙,都由驯鹿驮运重物和老弱病残者。鄂温克人十分爱护驯鹿,依据驯鹿的不同毛色、年龄、性别特征,对每只驯鹿都有不同的称呼。除日常饮用驯鹿奶外,鄂温克人一般不轻易宰杀驯鹿。

桦皮船

白桦树生长于北半球寒温带及寒带广阔区域,在该区域生存的北方民族均有用桦树皮制作各类生产生活用品的习俗。从餐具、盒、桶、箱、挎包、鞋、帽到船、民居等皆可用桦树皮制作,成品具有轻便、防潮、不易破碎、耐用、美观等特点,从而形成了极具北方民族特色的“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工艺品

桦皮船,鄂温克语称为“佳乌”,是以桦树皮制成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也可用于狩猎生产活动。其船体长约一丈八尺,高约二尺五寸,船腹宽约二尺,具有船身轻便、吃水浅,行进速度快且悄无声息等特点,是鄂温克、鄂伦春等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进行渔猎活动的重要工具。

桦皮船

鄂温克族优秀的猎手都要熟练掌握桦皮船的制作技艺,一般桦皮船的制作由营地多个猎手共同完成,制好的桦皮船通常归营地猎手共同所有。

原始宗教——萨满教

1“万物有灵”的世界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北方古老的游猎民族以狩猎生产为主要经济形式,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神秘的自然力量充满未知与恐惧,以致于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给予科学解释,因此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成为这些民族应对不可预料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大部分鄂温克人信奉萨满教,其成为鄂温克早期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影响深远。

鄂温克女萨满

“萨满”是人与神之间沟通的中介与使者。南宋文献《三朝北盟会编》载:“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其中“珊蛮”即“萨满”。他们通过口念咒语、手敲神鼓等方式与神灵进行沟通,向神灵表达人类的夙愿,向人类传达神灵的旨意。萨满信仰中,鄂温克人将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如先祖、天地山河、日月星辰、火、雷、雨及各类动植物都赋予灵*,并当作萨满的神灵来崇拜。萨满的神灵越多,代表本领越大。

萨满跳神

萨满主要有主持祭祀仪式,如祭祀祖先、火神、山神、熊骨等仪式,为族人祈福除灾;跳神为鄂温克猎民祈求获得猎物和福气,为族人治病、占卜、解释吉凶等职能。

祭火仪式

鄂温克人对火尤为崇拜,认为火是永不熄灭的神灵,早期的鄂温克猎人都有保存“撮罗子”里火种的习俗。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晚,鄂温克人会举行祭祀火神的仪式。在火位正面放置祭品,将火架上涂有脂油的羊骨燃起,并将祭品投入火中,然后叩拜火神,祈求保佑。

2萨满神服与神具

萨满神服的样式繁多,不同的民族与地域,样式都不尽相同。鄂温克萨满神服由神帽、神衣、神裙等组成。神具包括铜镜、神鼓等。

神帽,萨满举行宗教仪式时所佩戴的帽子。其形状似瓜皮帽,后侧挂有皮条。神帽上有鹿角,鹿角叉数代表萨满资历的深浅。帽子上系有铜铃,跳神时铜铃会发出声响,用来营造仪式的氛围。

萨满神服

神衣,萨满举行跳神仪式时所穿的衣服。神衣制作工艺复杂,多用犴(驼鹿)皮等为制衣原料,用兽筋缝制而成,其制作周期一般二至三年之久。萨满神衣上有众多皮飘带及各类神偶物件等,背面佩有动物骨骼制作的饰物。萨满神裙由众多飘带制成,上面佩有铜铃及神偶等装饰物。这些神服上的装饰物凝聚了鄂温克人自然、图腾崇拜的信仰观念,向世人再现了鄂温克民族神秘的萨满世界。

萨满服上的铜镜分护心镜与护背镜两种。其中护心镜较为重要,将其在神水中浸泡后放在病者的患处,可为患者去除病痛。

萨满鼓

神鼓,萨满跳神时使用的法器,用来震慑*怪、召唤神灵。神鼓呈圆形、扁平状、单面鼓,直径约60厘米。鼓面多由狍皮、犴皮制成,鼓槌多由狍蹄制成,亦可木制。

萨满面具

面具,萨满跳神时使用的法器,具有驱*辟邪的作用。鄂温克萨满面具多用桦树皮或铜板制作。

迈入新生活

20世纪80年代鄂温克牧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年底,跟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族称为“鄂温克”。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怀下,年8月,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并依据鄂温克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分别成立若干民族乡。鄂温克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过上了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鄂温克牧民新生活

“我们是山林里的人,世代过着游猎生活。为了寻找猎物,居无定处,山里安家……今天的幸福日子,我们做梦也没有见过!谁想到山林里的人,能过上这样美满的生活!”(出自鄂温克民歌)

1
查看完整版本: 喜迎元宵黑龙江沿岸的原住民族之鄂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