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里,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去一次呼伦贝尔大草原疯玩几天。去年夏天为了拍摄驯鹿人的生活,特意去了大兴安岭与鄂温克驯鹿人在林子里待了几天。
和这些大兴安岭林子里的精灵待在一块而,可以让自己感到人类与大自然、动物完全可以和谐共处,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在刚刚过去的西方传统圣诞节里,你有看到圣诞老人赶着驯鹿来送礼物吗?哈哈,其实传说中的圣诞老人的雪橇车其实就是几匹驯鹿拉着到处送礼的!
在中国,驱使驯鹿的人很特殊,他们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世代生活在中国大兴安岭森林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他们就是鄂温克族。既是驯鹿人,更是天生的丛林好猎手。
不确定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否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了,但他们绝对是驯鹿和狩猎技能最棒的民族,也可能是中国目前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了。
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环境与建国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府在根河建了新敖乡,如今定居在敖乡的鄂温克人大约有多人,而山林中仍然还保留着四五个猎民点。猎民点里也生活着20多名习惯于打猎和在山上饲养驯鹿的猎民。
说起鄂温克族,就绕不过这支游牧民族的历史。历史上的鄂温克人曾是一个游牧于蒙古高原东北部地区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跨界民族(如今,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还有一些支系民族生活在当地)。建国后,鄂温克人逐步开始“半牧半猎”地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上。
哪怕是常年生活在森林或草原上,传统的鄂温克人却并不建设固定的房屋,这是游牧民族的普遍特征,他们居住的设施名叫“撮罗子”,是一种相对简易的帐篷形式,呈锥形。这也是他们的传统“民居”,特点是好建好拆,随时可以轻松装在车上跟随驯鹿群一起迁徙。
驯鹿几乎是鄂温克人最有价值的财富,不仅可以当做交通工具,支持族群的迁徙,还可以当做财富的源泉,给它们的主人提供源源不绝的鹿茸、皮毛和肉!而且这种天性温顺的动物,还是鄂温克人的好朋友。
进入新千年之后,大部分鄂温克人在当地*府的鼓励下,已经走出了大山,离开了丛林,把“家”搬到了内蒙古根河市的敖鲁古雅。于是,敖鲁古雅也被誉为“驯鹿文化之乡”。
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的一个小部落,他们是中国极少以饲养驯鹿为业的少数民族,也是国内唯一直接从游牧民族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群体。
如今居住在根河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仅有人左右,他们以饲养驯鹿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狩猎,而随着“生态森林”的*策推进,曾经狩猎岁月里的“饭碗”——枪支,也陆续上缴了。
但散养惯了的驯鹿则不像人,一时还无法适应圈养的生活,于是,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至今还保留着几个驯鹿猎民点,里面还居住着少数鄂温克驯鹿人。
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只有这些仍然坚守在猎民点里的鄂温克人,已经是“最后的使鹿人”了,尽管他们民族的传统已经即将消失,但这份情怀绝对值得人们去尊敬。每一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有发展,变化的需求,而生活的需要与文化的保护之间,我们又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