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明朝外交麒麟贡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TUhjnbcbe - 2022/8/28 22:48:00

引言

明朝时期,明廷与亚洲、非洲等国家交往甚密,不仅是*治经济上的交往,还体现在文化交流上。永乐帝曾派遣郑和下西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流落在外的建文帝,以及打击反对朱棣的民间势力,后来渐渐演变成为搜寻奇兽异物、宣扬国威等外交的需要。

动物外交一直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郑和下西洋时,曾发生过7次“麒麟贡”,后来经查证,这些“麒麟”就是长颈鹿,麒麟原本是古代神话中一种象征吉祥的神兽,为何在明朝时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会相挂钩呢?

一、长颈鹿变成“麒麟”的原因

麒麟是传说中一种代表祥瑞的神兽,为人们所敬仰。在中国历史上,麒麟的形象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西汉之前,麒麟的形象类似驯鹿,东汉的时候,由于佛教的影响,狮子的高大威猛深受时人推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麒麟的形象,这时候的麒麟形象是由多种凶猛动物的不同部位组成的。

而到了明朝永乐时期,麒麟又转身一变,成为了长颈鹿。一切都要从明朝的外交*策说起,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他带着大批使臣,代表明朝*府前往榜葛剌吊唁刚刚逝去的国王,并册封新国王。按照惯例,郑和等人完成出使任务后,榜葛剌也派遣使臣向明朝皇帝朝贡,这些朝贡物品中就有一种“麒麟”的神兽。

由史料记载可知,这种“麒麟”实际上就是长颈鹿,长颈鹿原产于非洲,榜葛剌之所以会出现长颈鹿,是因为在海上贸易时,由阿拉伯商人经手的长颈鹿卖给了榜葛剌商人,该商人又转手送给了榜葛剌国王。非洲土语中长颈鹿的发音与汉语中“麒麟”的读音相似,榜葛剌国王就决定将这只长颈鹿作为麒麟神兽献给永乐帝,这是来自非洲的动物第一次来到中国。

永乐帝看到“麒麟”之后,虽然表面不在意,其实却兴高采烈,立刻让大臣记录这件事,还宫廷画师将“麒麟”画下来。麒麟是古代神话中最珍奇的神兽,再加上当时明成祖漠北大胜,麒麟的到来让整个明朝兴奋不已。麒麟出现代表圣王治世,这只麒麟为明成祖披上了神圣的光芒,大臣们纷纷借麒麟来赞美皇上的圣德。长颈鹿就是“麒麟”的说法,在此时深入人心。

二、“麒麟外交”在明朝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来到了长颈鹿的故乡——非洲麻林国,郑和回国的时候携带当地使者,向明朝皇帝进献一对“麒麟”神兽,当然,所谓“麒麟”神兽也是长颈鹿,其中一只则海上航行中,因受到惊吓而死去,另一只则顺利进献给永乐帝。除了“麒麟”外,当地使团还带了狮子、驯鹿等动物进贡,明成祖异常兴奋,亲自到奉天门迎接。君王如此高兴,大臣们也相当捧场,连一向反对郑和下西洋的夏元吉也写了文章向皇帝道贺。

《明史》曾记载:“麻林与诸蕃使者以(麒)麟及天马、神鹿诸物进,帝御奉天门受之,百僚稽首称贺。”

永乐年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后,一共促成16个国家携带当地特产以及其他宝物来华朝贡。此时明朝上下对“麒麟”的喜爱之情已经传到了世界各地,来自阿丹的使者便投其所好,进贡了一只“麒麟”。郑和第六次下西洋,途径阿丹国,特意去购买了“麒麟”回国,这些“神兽”深得皇帝欢心。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此时的皇帝已经不再是明成祖,而是他的孙子明宣宗,尽管统治者不再相同,但对于“麒麟”则一如既往地感兴趣。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去了天方国的麦加圣地朝圣,往返途中购买了不仅购买了奇珍异宝,也买了一些珍稀的动物,比如狮子、“麒麟”等。郑和与国王及使臣一起回程,明宣宗龙心大悦,命人重赏使臣团。

结语

郑和在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去世,但明朝的远航仍然在继续。陆续有许多国家为明朝皇帝献上“麒麟”。郑和下西洋时,虽然会从外面带来许多奇珍异兽,但“麒麟”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即使没有出使国进贡,郑和也会命令下属当地购买后带回国。

麒麟这种传说中的神兽,大多数时间往往与*治相关,在明朝的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物外交是国与国之间重要的沟通手段,在中国也不例外。通过这种“麒麟”外交,明朝在宣传国威的同时,其他国家也愿意以“朝贡”的名义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

参考文献:

《明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外交麒麟贡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