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内蒙古根河市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至今仍生活着一个仅剩二百余人的游猎部落——鄂温克族驯鹿部落,这个驯鹿部落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根河,是蒙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敖鲁古雅被称为“中国驯鹿之乡”。这里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
鄂温克猎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五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由桦树张制成的尖顶型简易房屋),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淳朴的民俗民风却始终保留着。
年,鄂温克猎民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奇乾乡搬迁到敖鲁古雅,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这里是森林与草原的界线,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这里交汇,一边是草原、河流,一边是森林、山岗,空气新鲜,野味十足,当地人半当真地说这地方绝对没有污染,连苍蝇、蚊子都是绿色食品。
玛利亚·索(年—),内蒙古鄂温克族人,著名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原型,使鹿鄂温克部落最后一任女酋长,也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她带领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一个只有多号人的微型族群,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人们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玛利亚·索不会说汉语,虽然她的话要通过族中其他人来翻译,但她是营地的核心和最受尊敬者。她的地位与权威,不仅因为她的年长,也来自于她以往的善于打猎和管理部落的经历。
玛利亚·索的父亲是猎人,这让她从小就练就了打猎的好本领。年轻时的玛利亚·索高个头,漂亮而且利落。她比去世的丈夫拉吉米小12岁,是拉吉米的好帮手,丈夫打中的猎物,都是由她带着驯鹿运回家中。在男性世界的鄂温克人心目中,族里和家里都是男人说了算,但在拉吉米家里,却是玛利亚·索当家作主,原因在于拉吉米嗜酒。为了保证丈夫的健康,玛利亚·索独揽了家庭大权,渐渐成为了家族的核心。
拉吉米去世后,她不仅承担起家族的重担,还把原来拉吉米在族里的威信和责任共同承担起来,被选为了部落里的酋长。
玛利亚·索酋长一生很勤俭、细心,真正保留了很多民族特有的财富,其中包括狩猎所获得的野生动物标本和祖辈遗留的工艺器皿。她还采集了很多的猎民草药,每天忙完该忙的事之后,还能亲手一针一线用鹿皮线做一些皮质的手套、小挎兜、首饰包等实用品和工艺品。
当地*府在2年就在内蒙古根河市的西边为“敖鲁古雅”所有名鄂温克人建起了居民新居,房子由芬兰贝利集团设计,一水的芬兰木质结构,小楼幽雅,冬暖夏凉。
但山林中生活了一辈子的玛利亚·索,她舍不得山林中那群驯鹿,更钟情于山林中那古朴、宁静的生活。她的一百多岁的姐姐玛利亚·布,被子女们送到山下的敬老院。玛利亚·索不想去敬老院,她只想坚守在山林中,她要在山林中度过余生,坚守最后的鄂温克驯鹿文化……
祝福这位可尊可敬的老人!愿她身体安康!感谢她为了守护最后的部落,最后的驯鹿文化,奉献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