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行者的脚步越走越远,有些人甚至飞到北极附近的一些寒极地区,去感受那里的气候和生活。气候恶劣的北极地区并不适合人类生存。但在北极有这么一个土著民族,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生存繁衍至今,这个民族就是“爱斯基摩人”,又称“因纽特人”。他们是地道的*种人,矮个、*皮肤、黑头发的容貌特征跟蒙古人很相似,基因上则更接近西藏人。
爱斯基摩人的生存条环境极其恶劣,由于极地有极夜现象,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甚至半年的黑暗,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仅凭一些简陋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物种鲸鱼拼搏,甚至赤手空拳去和凶猛的北极熊较量。因为一旦捕不到猎物,全家人乃至全村人就会饿死。为了生存,他们成为地球上最强悍、最勇敢的民族。
“因纽特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是“人类”的意思,他们不大喜欢被叫“爱斯基摩人”,因为这是一个嘲笑性的名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们的确吃生肉,甚至更喜欢那些保存了一段时间,并稍微有些腐败的动物。这其实也是对极寒的一种适应,在外打猎的时候,随时生火的可能性不大。他们主要捕猎海象、鲸、驯鹿、白熊以及一些小动物。
衣服则是就地取材,采用动物的皮毛,驯鹿皮、熊皮、虎皮都是做衣服靴子的主要材料。他们通常上身只穿一件厚棉袄,脚上有时穿好几双鞋子,一双套着一双。有的地区,妇女穿的裤子和靴子连成一体。儿童的衣服多是从头到脚连成一体,只在臀部部位开一个洞,平时这部分自然闭合,不用担心冻坏孩子。
那么爱斯基摩人,他们住在哪里呢?夏天的气温是可以野外生存的,那冰雪凛冽的冬天怎么办呢?北极地区树木极少、到处是冰雪,用什么来建房子呢?生活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凭着用冰垒成的房屋,熬过严寒的冬天。北极圈有取之不尽的冰,用之不竭的水。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块规则的类似“砖”的长方体,用水作为“泥”。材料准备好后,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快,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块;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这种房屋很结实,堪称艺术杰作。
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冰也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如此,冰屋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几度到十几度,这相对于零下50多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当然,冰屋里也不允许生火取暖,因为冰在0℃以上就会融解成水。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爱斯基摩人已经与外界融合,逐渐脱离了自己传统的游猎生活。在一些由原始的爱斯基摩村落发展起来的城市,随处可见汽车、楼房,他们在工作之余,也会听听音乐、看看电视,而他们的居住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冰屋”早已被有暖气设施的房屋所取代。爱斯基摩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从非常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进入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堪称奇迹。
“冰屋”,也许终将进入博物馆,成为这个民族的特有记忆。活着就是一种勇气!我们为爱斯基摩人为了生存,与极端恶劣条件斗争所展示的勇敢喝彩!爱斯基摩人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斗争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相生相克的相处史。我们纵然为“冰屋”的渐次消失感到惋惜,却也为爱斯基摩人成为现代文明大家庭的一员而高兴。你们认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