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半球的某一片大陆上住着一个每天穿皮草,吃刺身的民族,可大家先不急着羡慕,如果真的让你去到那个环境生活,或许大多数人都无法坚持太久吧。因为那个地方有着零下50℃的极端天气,而因纽特人却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那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因纽特人也常被人们称作爱斯基摩人,常年生活在地表温度接近零下50℃的西伯利亚平原靠近北极圈的地带。那里常年被冰雪所覆盖,就仿佛置身于瓦罗兰大陆中弗雷尔卓德的永冻苔原一样,刺骨的寒冬用他与生俱来的威严震慑着无意闯入的每一位冒险者,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彰显无遗。
寒冷的气温仿佛将时间冻结,不知不觉中因纽特人已经在北极繁衍生息了一万多年,要知道在那样一片冰天雪地之中几乎是没有植物可以生存的,生物链极为单一,并且人类是恒温动物,必须时刻保持温暖,以防热量散失。这样吃和住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但这难不倒聪明的爱斯基摩人,因为在北极唯一容易找到的建筑材料就是满地的冰雪,于是这种奇特的建筑——冰屋就诞生了。冰屋的构造相当简单且实用,它是用雪砖搭建而成,外观就像是用雪球堆积出来的小房子。雪砖并不是由雪简单堆积而成,而是经过压制处理,其密度要比平常的雪大得多,就像普通饼干与压缩饼干的区别。爱斯摩基人就是用这种材料搭起了他们的温馨小屋。
由于雪砖之间还是残存空气,而空气的导热性能要远远低于其他普通建筑材料,所以能将冰屋内部的热量牢牢锁住。这样即使外面的温度再低,室内温度都能维持在零度左右。经过一万多年的进化,爱斯基摩人已经进化出比常人更耐寒的生物属性,所以室内这样的温度对于他们来说就足以算得上是宜居气候了。
而且通过热空气上浮,冷空气下沉的原理,他们通常会将房间门建在屋子下方,以便达到保温的目的。再加上他们照明用的材料通常是用动物油脂制成的,燃烧时也能释放出大量热量,所以他们完全不用担心房子内部的温度问题。
但由于冰屋还是由雪制成,住的时间长了受热还是会有融化的风险,所以爱斯基摩人通常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迁徙,重新搭建冰屋。当室内温度降低到他们无法忍受的一个程度的时候,就得考虑移居别处了。
至于食物问题,留给爱斯基摩人的选择就不多了,很多爱斯基摩人终其一生都没吃到过蔬菜,因为他们居住在极北之地,当地环境除了一些藓类植物,其他可食用植物根本无法存活。所以他们主要以能生活在北极的各种海洋生物以及北极熊、北美驯鹿等高脂肪高蛋白质含量的肉类为食,以起到抵御严寒的作用。但由于他们生火不便,过去他们吃的可是生肉,这个习惯是在近几年才有所改善。天天海鲜刺身的日子也不是我们能习惯的。更别说生肉里面还有许多的寄生虫,这也是他们致病的主要原因。可是即便如此他们的平均寿命仍能达到68岁,这着实令人惊奇不已。
关于他们所穿之物,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那就是各种动物的毛皮,那真是人手不止一件“貂皮大衣”了。他们的衣服通常是由自己捕获的驯鹿、北极熊等动物的皮毛缝合而成。由于爱斯基摩人的这种生活习惯,导致他们的身高都十分矮小,成年人平均身高只有1.4米左右,这样的身高与我国十多岁的小学生身高无异。
但短小精悍的身材却帮助他们更加有利于出入雪屋,降低热量消耗。为了抵御严寒,爱斯基摩人如果要出门就必须“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即使这样本是*种人的基因的他们也被冻成了“红色人种”。
在出行方面,爱斯基摩人的出行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动物拉雪橇的方式,一般是狗和驯鹿。圣诞老人的形象就是参考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创作的。由于在天寒地冻的北极,依靠人类是无法辨识方向的,所以大多还是需要依靠识路的动物去带路。所以作为雪橇犬的阿拉斯加雪橇犬以及哈士奇都有极强的主观意识,并不会完全听从主人的意见,而是对于形式有着自己的判断。头狗会根据当前形式以及自己搜集到的嗅觉视觉信息代替主人做出决定,将主人安全送回家。所以当家里只养了一只哈士奇的时候,它会自认为自己就是那只头狗,主人只是自己需要保护的对象,所以会经常出现违逆主人意愿的行为。
由于爱斯基摩人一直保持着吃生肉、住冰屋、狗拉雪橇等一系列新奇又原始的生活方式,外人始终对于这片陌生的土地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而面对外来者他们也会表现出他们最淳朴
善良的一面去迎接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客。近几年随着大量的外国游客涌入,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原住民的生活。他们也在逐渐地接受新事物,使用了先进的交通工具以及狩猎武器。这对当地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力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或许这便是时代发展必然会面临的结局吧。
面对这样的结果,有人不禁会问: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去交通更为便利,气候更为舒适、科技更为发达的地方生活呢?或许这便是对于故土的眷恋吧。即便外面的霓虹灯光再璀璨,却也抵不过辛苦劳累一天之后家里为你常亮的那一盏橘*色温馨灯光来得更安心呢。
作者:茶叶蛋初审:许墨元校稿编辑:小宛